邵琦《中国画品评史绎》丨从“文变今情”到“贵有古意”:品评南宋画坛与赵孟頫的复古观念

  在绘画由人物转向山水后,绘画的人伦教化功用也渐次转为人性修养,而心性修养本身是拥有、体验对欲望的规范。因此,作为心性修养的画面形象当然不是引发欲望性质的。规范不是扼杀,而是适度抑制,而抑制的度,取决于对“今情”的认识与理解和对“古意”的传承与坚持。就内质而言,就是既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又能有持久的未来指向。因此,古意与今情是互补的,不可或缺的,只是在具体的时空点上或有侧重而已。北南宋之际,中国绘画的这种极致的发展,或者说是“全面创新”的发展,一方面是借助了皇家的势力,完成了一次历史试错,另一方面也是绘画本体技法完善的必需历程。然而,这种“创新”并不因其全面性的,或者说整体性而得到了相应的、全面的、整体的历史认可与赞同,而成为未来发展的历史指向,相反,其价值在赵孟頫看来仅仅是“试错”而已。须以历史绪脉中的“古意”来纠编规正。

  因此,赵孟頫的“古意”,既为防止绘画跌入官能愉悦的流俗,筑起了堤坝;又为防止绘画驰入观念抽象的迷谷,踩住了刹车。当然,赵孟頫也清楚:他所做的只能对把绘画同样视为个我心性的同道才有价值,所谓:“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

  高克恭、黄公望、倪瓒、王蒙、吴镇等,不仅是赵孟頫的“知者”,且还是“古意”的实践者和弘扬者。这些能代表元代绘画的画家,其实并不是元朝的人,而是活在元朝的宋人、唐人、晋人……这是从执持的文化理念和绘画标准而言的。因为,这些都赞同并且实践着赵孟頫发起的绘画复古运动——以“古意”为旗号,以书写性为目标的绘画“古文运动”。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