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画家王绎,曾和倪瓒合作为杨谦画过《杨竹西小像》他在《写像秘诀》中对现今通行的写生式肖像画,有过同样的评价:
近代俗工,胶柱鼓瑟,不知变通之道,必欲其正襟危坐,如泥塑人,方乃传写。因是万无一得,此又何足怪哉?吾不可奈何矣。
在他看来,肖像的秘诀是:
凡写像须通晓相法。盖人之面貌部位,与夫五岳四渎,各各不侔,自有相对照处,而四时气色亦异。彼方叫啸谈话之间,本真性情发见,我则静而求之。默识于心,闭目如在目前,放笔如在笔底。
本真性情,即便在官能欲望得到最充分肯定的宋人那里,肖像写真,还是重在性情。
不过从陈造、王绎的言词中,我还是可以发现,当时以求逼真肖似为目标的“俗工”并不是没有的,或许还是很普遍的,只是那种与西洋肖像做派一般的画家与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只能是不记姓名的“俗工”而已。
所以,关于肖像,首先是为何要绘制肖像?也就是目的是什么?具体到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原由,如果觉得这个问题过于开放,那么,我们可以把问题缩小些,变成:给谁看?这样就把问题的答案指向归纳了。无外乎三种:一是自己看;二是子孙看;三是社会公众。
其实上述所有问题归结起来,只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既是肖像画主的,也是画家的,这就是给人看什么?
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否一个有效的解答,自我检验的方法是对这个问题注入时间:往上三代,往下三代。
你想见到你的高祖留下来的是什么?你想给重孙留下的是什么?这个时间打通了,问题的正确指向也就获得了。
当然,上述问题的语境是在照相机技术普遍使用之前,有了照相技术以后,像与不像就不是现实的问题了。然而,对于了解肖像画,了解中国人物画及其背后的中国文化依然是有效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