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未来》共七章,按照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城市物理形态和社会观念两大部分。作者在书中借鉴了诸如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大卫· 哈维(David Harvey)、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等著名西方地理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并将其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第一部分即前三章对构成城市的物理性条件进行讨论:空间、时间和基础设施。第四、五、六章构成的第二部分围绕着城市生活的重要观念展开构想——“工作观念、城乡观念和文明观念”[9],并讨论了这些观念在未来城市模式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第七章和结语畅想了个人与未来之间的新的可能性。科幻小说是一种关于未来的文类,吴岩曾对科幻小说中的未来观念进行概括,“西方科幻小说中的未来设计,通常是以希伯来文化中的末世论和最后审判为中心的……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科幻作品中,这种最后审判通常显得疲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宇宙和人生的无限延续和人的自我觉醒”[10]。对未来的讨论也是本书的主题——“在未来嵌入社会的模式出现危机时,检视中国社会构想未来的能力”[11]。从导言中康有为的《大同书》到结语中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本书展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对未来构想的变迁。作者在“导言”中考古了“未来”一词在中国的变动,其基本内涵从“宪政国家和大同世界”指向“世界革命”到“与世界接轨”再到近年来的“中国崛起”。“未来”的重要性也被指出,以其为核心的变革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向,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和社会的集体欲望机制[12]。尽管在现代性话语中未来仍是充满希望、发展潜力和可能性的,作者前瞻性地认为“解锁未来”是必要的。人们被困在当今世界的固定状态中,不愿也无法想象更美好的世界,既有的未来模式业已失灵。如果长期被固定在这种思维定式中,世界犹如一潭死水,人类社会非但不会继续发展,反而会恶化。在未来模式遭遇挑战、“未来”急需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思考的大背景下,作者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所积累的想象力能否参与这一进程?中国所积累的参与和想象未来的经验对全球社会面临的挑战有何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