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旦雪|城市想象的困境与迷思:评罗小茗《解锁未来》

  《解锁未来》共七章,按照内容大致可以概括为城市物理形态和社会观念两大部分。作者在书中借鉴了诸如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大卫· 哈维(David Harvey)、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雷蒙·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等著名西方地理学家、社会学家的理论,并将其与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第一部分即前三章对构成城市的物理性条件进行讨论:空间、时间和基础设施。第四、五、六章构成的第二部分围绕着城市生活的重要观念展开构想——“工作观念、城乡观念和文明观念”[9],并讨论了这些观念在未来城市模式中的意义。在此基础上,第七章和结语畅想了个人与未来之间的新的可能性。科幻小说是一种关于未来的文类,吴岩曾对科幻小说中的未来观念进行概括,“西方科幻小说中的未来设计,通常是以希伯来文化中的末世论和最后审判为中心的……以中国文化为中心的科幻作品中,这种最后审判通常显得疲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宇宙和人生的无限延续和人的自我觉醒”[10]。对未来的讨论也是本书的主题——“在未来嵌入社会的模式出现危机时,检视中国社会构想未来的能力”[11]。从导言中康有为的《大同书》到结语中刘慈欣的《流浪地球》,本书展示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幻对未来构想的变迁。作者在“导言”中考古了“未来”一词在中国的变动,其基本内涵从“宪政国家和大同世界”指向“世界革命”到“与世界接轨”再到近年来的“中国崛起”。“未来”的重要性也被指出,以其为核心的变革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向,改变了亿万人的命运和社会的集体欲望机制[12]。尽管在现代性话语中未来仍是充满希望、发展潜力和可能性的,作者前瞻性地认为“解锁未来”是必要的。人们被困在当今世界的固定状态中,不愿也无法想象更美好的世界,既有的未来模式业已失灵。如果长期被固定在这种思维定式中,世界犹如一潭死水,人类社会非但不会继续发展,反而会恶化。在未来模式遭遇挑战、“未来”急需在全球范围内重新思考的大背景下,作者试图回答两个问题:经过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所积累的想象力能否参与这一进程?中国所积累的参与和想象未来的经验对全球社会面临的挑战有何作用?

  本书的方法学是从理论到作品分析,再回到理论,不只是对西方理论的讨论或者从作品中梳理中国科幻城市书写的特征。书中囊括了不同代际的作家,比如晚清时期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陆士谔的《新中国》,吴趼人的《新石头记》;新中国第一代科幻作家叶永烈的《小灵通漫游未来》,郑文光的《飞向人马座》,童恩正的《珊瑚岛上的死光》和刘兴诗的《美洲来的哥伦布》;新生代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乡村教师》《三体》《赡养人类》,韩松的《地铁》《高铁》《再生砖》,王晋康的《转生的巨人》《蚁生》,何夕的《六重世界》,刘维佳的《高塔下的小镇》《来看天堂》;更新代科幻作家陈楸帆的《人生算法》《荒潮》,宝树的《人人都爱查尔斯》,郝景芳的《北京折叠》,张冉的《起风之城》,顾适的《赌脑》;“90 后”科幻作家昼温的《致命失言》和彭思萌的《野兽拳击》等。这些作品都十分有代表性和研究价值,是中国科幻城市想象的一个切面,作者在分析中勾勒出科技、人类、文明三者之间的关系。本书不只是重复已有的理论,而是对这些理论进行中国化解读和改造。以第一章为例,作者引用了列斐伏尔对于两种类型城市的区分——由物质和建筑事实构成的城市(city)和由思想来构想、凝聚或重建的关系城市(urban)[13]。文学书写是第二类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与文学之间存在相互构建的关系。作者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后发国家,上述关系更为复杂。一方面,中国城市向西方学习,体现出普遍的现代性特征;另一方面,中国独有的现实条件,如“特有的土地所有制、城乡二元对立结构、权力和社会资源的空前集中、高度行政化的管理模式、社会空间的迅速商品化、个人权利与义务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不完全同步、公私领域的重新划分”[14]使其拥有了新特征。因而科幻文学需要捕捉的是后一类还未成型,但已初见端倪的城市特征。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