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未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 当代中国科幻小说如何开辟想象未来的大门?

  近年来,中国科幻研究正在成为一大热门。作为首部聚焦当代中国城市和想象力之间关系的专著,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解锁未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重在分析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串联并比较其中的“城市”意象,揭示隐含于此的“未来”意蕴。下文为东南大学博士研究生白雪燕为该书所撰写的书评,进一步探讨了城市化发展与想象中的“未来”间的矛盾,引发读者思考。


《解锁未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
(热风·研究坊)
罗小茗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在思考现代城市时,法国学者亨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曾强调应区分两类“城市”的存在。一类是被物质性的实践所构筑,以建筑物的实体形式凝固下来的城市景观;另一类则是由人们的想象所孕育,从文学、艺术等文化文本中再现而出的城市形象。这两类“城市”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人们积累日常生活感受、沉淀观念认知的空间载体,以及批判当下现实、畅想美好未来的思想资源。

  在中国,近半个世纪的快速城市化也同样重塑着人们的空间感受与未来想象,并显影于当代文学与艺术的创作实践中。上海大学罗小茗老师的近著《解锁未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一书就尝试从这一视角出发,将科幻文本中所呈现的“城市”视为一种技术与人类共存的隐喻性中介,在全球政治经济持续动荡的大背景下,对再度遭遇“未来”危机的中国社会展开一次“想象力”的批判性分析,以期寻找能够突围当前社会发展困境的可能路径。

“中国特色”城市与科幻小说
  作为人类文明的空间载体,城市的发展与现代化的推进密不可分。现代性所奉行的理性主义、人口流动、生产力解放、大规模工业化运动,皆在城市这一空间中得到了最为充分和集中的体现。尤其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城市还成为了阶级分化、私有制确立以及生产与消费组织的枢纽,被视为现代性矛盾与危机的缩影。

  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而言,城市“未来”的构想长期处在一种被规定的“已然”状态,新兴城市空间的建设始终与执行“追赶性”的现代化政治目标相一致。可以说,作为物质现实被规划和建造的当代中国城市,很大程度上是对西方现代城市的想象性落实,并与“国家”、“个人”、“技术”、 “科学”、“文明”等典型现代概念的移植与内化过程紧密相关,共同构成了现代性得以有效嵌入中国社会的物质基础与社会动员机制。

  如今,在这场被推至高潮的城市化运动下,中国陆续涌现了一批颇具未来感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方面显示了我们在物质层面对现代化进程的积极拥抱,但另一方面也引起了“现代生活方式”在社会文化认同层面的诸多危机,暴露出人们在适应这一舶来的“未来”时内心强烈的疏离感。正如罗小茗老师所指出的,

  “在看似‘自觉’实则被驱赶着‘走向城市’的过程中,人们持续感受到的是权力的伟岸和自身的渺小,是城市生活的被动不安,以及对不得不生活于其中的不满、疏离和漠不关心。”

  特别是“当城市的实际生长由大多数普通人的劳作和生活所滋养,理解和想象城市的权利却总是旁落他人之时”,这一割裂的感受就愈发强烈。作者认为,这种凸显的“感觉结构(Structure of Feeling)” [注] 构成了当前中国社会在构想未来时必须直面的“先决条件”与“巨大障碍”。基于这一问题意识,在《解锁未来》一书中,作者细致剖析了中国当代科幻创作如何受到这种感觉结构的牵制与羁绊。

未来的失联:在“想象”与“想象力”之间
  本书包含 7 个章节,前 3 章重点考察了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城市构成的时空想象。后 3 章则着眼于城市生活本身,探讨了科幻作品中对基础设施、劳动、城乡关系以及文明观念的再想象,并延伸讨论了这些元素在构想“未来”中可能承担的意识形态功能。最后一章,作者总结了科幻小说中种种试图“解锁未来”的尝试,并不无惋惜地指出,尽管这些想象往往能够敏锐捕捉当下现实生活中的异化体验,但它们同时也难以完全摆脱主流意识形态的羁绊,真正突破既有框架的限制。

  在本书中,作者将科幻文本中的“城市”界定为一种技术与人类共存的隐喻性中介,通过区分其中所反映的“想象”与“想象力”的内在区别,尝试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发展是否必须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

  具体而言,所谓“想象”是指构成“城市人”主体性的“唤问”(路易·阿尔都塞语),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为再生产既有社会关系而对人们施加的规训力量;而“想象力”则代表了作为“历史进程前线”上的新奇性(novelty),构成了希望的原理(恩斯特·布洛赫语)——关乎“社会实践如何历史地凝聚在人类意识之中”并向支配性的社会感觉结构发起反叛,这也正契合了马克思主义者所关切的人类从社会生活出发对一切异化现象展开的奋起斗争。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