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旦雪|城市想象的困境与迷思:评罗小茗《解锁未来》

  近日,2024科幻星云庆典在成都隆重举行,第十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同时揭晓。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罗小茗著《解锁未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荣获非虚构作品银奖。作为首部聚焦当代中国城市和想象力之间关系的专著,该书重在分析中国当代科幻小说,串联并比较其中的“城市”意象,深入挖掘社会现实内涵,揭示隐含于此的“未来”意蕴。下文为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研究专业在读博士周旦雪为该书所撰写的书评(原刊于《科幻研究通讯》2024年第1期)。


《解锁未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
(热风·研究坊)
罗小茗 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


  科幻文学以想象力著称,科幻文学创作者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总能为我们带来独一无二的惊奇感,而惊奇感又是实现创造性思维、获得审美愉悦的必要途径之一。但有人会提出疑问,一般性文学作品也是不缺乏想象力的,那为什么唯独科幻文学最以其想象力而自豪呢?要解答这样的疑惑,我们就必须找到相较于一般性文学,想象力对于科幻文学的独特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研究逐渐成为热点,涌现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著作[1]。“想象”“虚构”“记忆”和“文本”已成为当今城市文学研究论著中的关键词[2]。近年来,中国科幻成为一种新显学,但学界以“科幻城市”为题的讨论大多聚焦中国科幻电影,并非科幻小说[3][4][5]。然而,科幻小说这一文类与城市想象有着密切的相关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美国城市历史学家卡尔·阿博特(Carl Abbott)曾在其著作《未来之城:科幻小说中的城市》(Imagining Urbrban Futures:Cities in Science Fiction and What We Might Learn from Them)中提出三段论:“科幻小说是关于未来的,人类未来是属于城市的,因此,科幻小说应当是关于城市未来的”[6]。不仅仅是西方科幻小说作家在其作品中探究城市,中国也涌现出了许多以城市为主题的科幻作品,正如刘维佳在小说集《大地的年轮:中国都市科幻小说佳作选》的序言中写道“在科幻人看来,未来人类的文学作品基本都是都市文学”[7]。相较于城市文学研究的蔚为大观和优秀科幻小说的层出不穷,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却鲜有学者关注,更不用说系统梳理了。

  将城市文学研究中累积的问题意识、方法与发现应用于日渐蓬勃的中国科幻小说之中,这正是学界所需开拓的领域。罗小茗的《解锁未来: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想象》(以下简称为《解锁未来》)作为首部聚焦当代中国城市和想象力之间关系的专著填补了研究的空白。作者将“中国当代科幻小说围绕城市展开的想象性书写”视为“凸显中国当代想象力的标本”[8],并由这一判断为基础展开讨论和分析。要达成这一目标,研究者需对当代中国科幻小说有整体的把握,对其中涉及的城市想象与各种相关的社会议题了如指掌。不仅如此,还需了解这些作品创作与传播的历史背景、社会发展阶段,并广泛阅读西方科幻小说、掌握西方理论且熟悉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城市书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总结和分析中国科幻小说中的城市幻想。本书作者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独到的见解,其中的讨论不仅停留在城市幻想的表面,还深入挖掘其社会现实内涵,发现西方理论框架之外的中国特色。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