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和技术的赛跑》导言全文

  美国在经济上的竞争对手们,一直在密切地关注着美国人在做些什么、哪些东西是他们可以效仿的。例如,正如《美国入侵者》(The American Invaders)一书讲述的,英国人意识到自己的竞争优势已经丧失殆尽,因此开始近乎疯狂地寻找“美国成功的秘诀”。在该书罗列的“美国称霸世界”的各个主要原因中,首要的一条就是“美国有更好的教育”。该书称,美国人之所以能够在经济竞争的“战场”中赢得胜利,凭借的是他们的“智慧、企业家精神和冲劲……他们更长的工作时间、他们乐意接受新思想的心态、他们拥有的更好的工厂,也许最重要的是……他们不受阻碍进步的传统观念的束缚”。而在“阻碍进步的传统观念”当中,有许多是与教育有关的。

  而到了今天,在人类踏足21世纪之初,美国却已经在一定意义上变得不如100年前那么风光了。它早就向全世界证明了普及教育的重要性。于是欧洲和亚洲各国最终追随着美国的脚步赶了上来,其中有一些国家近年来甚至已经在年轻同龄群的高中和大学毕业率上超过了美国。例如,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研究(Trends in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 TIMSS)和国际评估项目(Program for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PISA)提供的数据表明,美国学生在标准化阅读、数学和科学类课程的考试成绩等方面,都已经明显落后了。

  几乎从一开始,美国的教育体系就是建立在一组包含了很多美国式平等主义元素的优点基础上的。当然,奴隶制在美国曾经长期存在,而且大多数拥有自由的非洲裔美国人,在奴隶制时期以及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一直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些都意味着我们对平等主义(egalitarianism)这个术语的使用要非常谨慎。到了19世纪中期,对于美国大多数具有欧洲血统的孩子来说,学校教育是由公共出资的、开放的、宽容的,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性别中立的、世俗化的,并且是由众多相互竞争的学区公共提供的。在本书后续相应章节中,我们将详细解释以上列出的这些优点的具体含义,以及为什么它们在美国历史的许多时刻都是值得称颂的。不过在这里,我们只着重指出一点,那就是:这些优点曾经推动了各个层次的教育的发展,但是在今天,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却似乎让我们失望了。

  不断加剧的不平等、长期停滞不前的生产率,以及相当乏善可陈的教育成绩单,使得许多人开始对那些曾经帮助美国成为人们羡慕的对象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灯塔”的特质,提出了质疑。当然,美国人从来不曾对他们的子女的教育质量沾沾自喜过;并且在最近的一段时间以来,涌现出了一大批改革建议。有些改革建议已经付诸实施并带来了猛烈的冲击,其中一些改革措施改变了美国学校教育体系昔日的优点。教育券、特许学校、对教会学校的公共出资,以及对应试者的前途具有重大实质性影响的考试,这些都是已颁布实施的改革措施。那些优点是否仍能与时俱进地发挥作用,这些改革措施是否能够产生值得称道的结果,都有待检验。

  更加严重的问题在于,我们已经患上了一种集体失忆症,即遗忘了过去的成就。我们现在完全有可能正在做错事,而我们以前的做法却是对的。本来,我们也许有办法去改变我们的制度,创造出一个更具生产性且更加公平的社会。但是,由于对当前问题的执迷不悟,我们不但忘记了美国教育曾经有过的独特而辉煌的历史,还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美国的高等教育仍然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

  我们最近经历了不平等不断加剧的过程,这也导致人们对技术变革在经济中扮演的角色产生了一些误解。技术的持续进步,并不一定会增加对技术熟练和受过教育的工人的相对需求。在19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重大的技术变革可能并没有增加对技能的相对需求;不过,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技术变革确实增加了对技能的相对需求,因而呈现出技能偏向性。

  然而,即便是呈现出技能偏向性,快速的技术变革也并不总是会加剧经济不平等。类似地,20世纪下半叶日益加剧的不平等,也并不意味着不断加速的技术变革增加了对受过教育的熟练工人的相对需求。即使对受过教育的工人的需求迅速增加,经济不平等也可能会减少。同样的道理,不平等加剧并不一定是对受过教育的工人的相对需求加速增长所导致的。无论需求增加与否,受过教育的工人的供给可能是不同的,有时可能会迅速增长,有时则可能会放缓。实际发生的情况正是如此。因此,我们绝对不能忽视不平等方程式中至关重要的另一半:供给侧。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