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期刊集成”上新|见证影像里的中国:《柯达杂志》(1930一1937)

  在七年多的发行时间里,《柯达杂志》的栏目几经变化,但其内容大体可归结为广告、摄影技巧和讨论交流三类。从杂志上刊登的广告来看,柯达公司的産品种类非常全面,从最基本的镜箱、底片、相纸、显影和定影药,到三脚架、定时快门、相机皮套(有多种顔色可选)、暗房安全灯、温度计、冲印照片的瓷盘、用于照片上色的顔料、相册,甚至有将照片粘到相册上的胶水,可谓无所不包。杂志中摄影技巧和讨论交流的内容,从最基础的光圈、焦距、景深的概念解释,拍照时相机要端平拿稳,手指不要遮住镜头的提醒,到动态静物的拍摄方法、热天冲印照片的注意事项等,乃至高级的摄影技巧如红外摄影、拍摄分身照、利用暗房技巧拼贴照片等,但最多的篇幅还是集中于构图和光影的讨论,即如何提高作品的艺术性。这类介绍摄影知识和技巧的文章实际上和柯达的産品没有必然联系,它们同样适用于其他品牌的摄影器材,但在《柯达杂志》的读者看来,或者说由文字编辑营造的语境来看,这些技术和技巧只属于柯达産品。

  《柯达杂志》最重要的贡献是对中国摄影消费群体的培养,这主要是通过柯达摄影会的壮大实现的。柯达摄影会的会员数量增长非常快,1931年1月就已经近万人,“柯达摄影会此次征求新会员,成绩甚佳,由旧会员介绍入会者,络续不绝,不数月内即将满额一万名”。如此规模的会员数量,一方面说明喜爱摄影的国人众多,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的摄影消费市场潜力巨大,仅这近万名的会员,对相纸、显影和定影药等耗材的需求量就是非常大的,而且从会员的投稿情况来看,不仅在上海、北平、南京、天津等当时的主要城市有分布,而且西安、兰州这样的内陆城市也有会员。帮助借着柯达对中国市场的开拓,摄影术在中国的传播也非常深远。柯达摄影会会员壮大背后的原因,不可忽略的一点是柯达摄影月赛的举办。

  在1931年第八期《柯达杂志》上,刊登了柯达杂志摄影月赛的启事及简章。在举办摄影月赛之前,柯达公司曾组织过柯达摄影征求会,但均为短期的摄影比赛,而月赛则是《柯达杂志》每月举办一次的摄影活动。月赛仅限于杂志的订户,而杂志的订户一定消费过柯达産品。杂志每月发布月赛的主题,结果在隔月的杂志上揭晓。最初月赛一等奖一名得大洋十元,二等奖两名各得大洋五元,三等奖十名各得大洋二元,每人每月投寄照片张数不限,但只限一张照片得奖。1932年1月,杂志又增设了四等奖,四等奖十名各得杂志五册。到1932年6月,月赛奖额奖金又一次增加,共分五等,一等奖一名得二十五元,二等奖一名得十元,三等奖一名得五元,四等奖十名各得二元,五等奖十名各得一元。1936年1月,杂志为了增加初学者得奖机会,普及比赛兴趣,月赛分成甲乙两组:甲组为资深的摄影者而设,乙组则专供初学者参加,奖金也再一次增加。

  从《柯达杂志》月赛的获奖名单看,中国摄影的先驱,后来的大家们成为其会员者甚多,且与杂志有不少互动,如黑白影社的吴中行、敖恩洪、骆伯年、吴寅伯;三友影会的刘旭沧、金石声;后来在电影摄影方面有巨大成就的吴印咸、冯四知;还有在广州进行摄影实践的梁祖德、薛子江,当时薛子江的名字常出现在《柯达杂志》月赛专为初学者设立的乙组名单中,在杂志停刊后不久他的作品就获得国际大奖;还有曾在天津鼎章照相馆服务的倪焕章,他后来自组“焕章新闻摄影社”,到全国各地拍摄新闻照片,向报刊供稿。会员中除了摄影圈中人还有美术圈中人,如后来的著名画家艾中信等。20世纪20到40年代是中国摄影理论和实践的黄金年代,涌现出很多摄影刊物,在美术风格和栏目设置上多少可以看到一点《柯达杂志》的影子,其主创人员大多是柯达月赛榜上的常客,如1936年1月创刊的《飞鹰》杂志,主编金石声、编辑冯四知和蒋炳南都曾上榜月赛;1946年10月创刊的《中国摄影》杂志,主编陈怀德也常登上月赛榜。这些后来的艺术家们不仅积极参加月赛,还多有交流技术技法谈感想的投稿,如吴中行的《雕刻摄影谈》、蒋炳南的《参观盲童学校记》、庄学本的《西陲摄影片段》、王小亭的《康藏之山》。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