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西学,教育救国 :民国名刊《新教育》的创刊与发展

  《新教育》是民国时期重要的教育杂志之一,1919年2月创刊于上海,1925年10月停刊,历时6年零8个月。《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曾这样评价《新教育》:“对于中国教育之改进,功绩甚大。”可见其在20世纪20年代影响之深远。


  提及《新教育》,不得不谈到中华新教育社。1918年12月,由北京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暨南学校、江苏省教育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五大机构发起组织的中华新教育社宣告成立,1919年1月获国民政府教育部批准备案后更名为中华新教育共进社。《新教育》为该社的机关杂志。

  1919年2月,《新教育》创刊号诞生。首页刊登了醒目的《本月刊倡设之用意》,鲜明表达了创办宗旨:“同仁等察国内之情形,世界之大势,深信民国八年,实为新时代之新纪元。而欲求此新时代之发达,教育其基本也……盖欲在此新时代中,发健全进化之言论,播正当确凿之学说……以教育为方法, 养成健全之个人,使国人能思、能言、能行,能担重大之责任。创造进化的社会,使国人能发达自由之精神,享受平等之机会,俾平民主义在亚东放奇光异彩,永久照耀世界而无疆。”

  创刊号中,刊物设立了评论、专论、图画、世界教育、亚东问题、世界知识、人物志等7个栏目。其中专论部分,刊登了蒋梦麟、蔡元培、陶行知、刘经庶、黄炎培等知名教育人士的文章,分别就《教育究竟做什么》、《教育对待的发展》、《试验主义与新教育》、《试验的论理学》、《读中华民国最近教育统计》等专题展开各自的观点。世界教育部分,刊载了《印度教育之成绩》、《俄国教育近况》、《英国工厂学徒之教育》等,宣传不同国家、不同层次公民的教育现状及教育制度。


  (一)蒋梦麟时期

  创刊伊始,刊物积极宣传杜威及其教育思想,是国内较早介绍杜威的媒体之一。《新教育》从第1卷第1期至第4卷第1期(1919年2月至1921年12月)归新教育共进社管理,由蒋梦麟任主干,通信记者为黄炎培,编译为徐甘棠,发行为沈肃文,在江苏省内发行,编辑部人员包括各倡办机关代表,总计20余人,主办单位的编辑代表分别为: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胡适、陶履恭,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郭秉文、刘经庶、陶行知、朱进,暨南学校的赵正平、姜琦, 江苏省教育会的沈恩孚、贾丰臻,中华职业教育社的余日章、顾树森。

  刊物从第1卷第2期刊登了杜威的学生、哥伦比亚大学教育硕士郑宗海(字晓沧)翻译的《杜威教育主义》,介绍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等教育主张;第1卷第3期开设了“杜威号”,针对“杜威哲学的根本观念”、“杜威之伦理学”、“杜威的教育哲学”、“平民主义与教育”等专题进行集中介绍。其他宣传杜威的相关文章也陆续在该刊物发表,如陶行知的《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教育研究法》、《教育与科学方法》等文章,系统论述了杜威的试验主义。杜威本人的《现代教育的趋势》、《理科教育之目的》、《学生自治》、《教员联合会》、《何谓思想》等演讲和文章也陆续在《新教育》各期发表,在中国教育界及社会引起热烈反响。美国记者评论说:“杜威教授已将其所要说的一切传播向中国千万听众”,“杜威教授及其思想深入人心”。

  除了介绍杜威及其教育思想,该刊物在“世界教育”专栏,也注重介绍西方国家的教育发展趋势,如1919年第1卷第3期的《战后职业教育》、《教育新动力评论》等;1919年第1卷第4期的《美人倡设国际教育委员会》、《公民良美习尚之量度法》、《德人学校删除宗教课》等;1919年第1卷第5期的《维尔氏之论教育》、《教育最后之目的》、《欧洲近世史教授法之讨究》等。

  (二)陶行知时期

  自1922年1月(第4卷第2期)起,蒋梦麟先生因为赴美出席华盛顿会议,改由陶行知先生任主干,编辑部设在东南大学教育科,编辑人员为国内知名的教育家50多人。这些人中除了国内知名教育家,还有4位外国教育家,共分21个组,包含教育普通问题组、教育哲学组、教育行政组、高等教育组、中等教育组、初等教育组、职业教育组、师范教育组、教育心理组、教材与教学法组、体育组、社会教育组、公民教育组、外人在华经营教育组、女子教育组、华侨教育组、教育书报目录选编组、日本教育组、英国教育组、法国教育组、美国教育组等。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