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国学季刊》,全名《国立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由北京大学国学季刊编辑委员会编辑,胡适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出版部发行。1923年1月创刊于北京,季刊,1937年6月出至第六卷第二号停刊。1950年7月复刊,出版第七卷第一号,改为不定期刊物,并将抗战时编印的《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乙编》作为第六卷第三号,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油印论文集作为第六卷第四号,1952年12月出至第七卷第三号终刊,共出版27期。
该刊是近现代国学研究的重要学术性刊物,原刊完整保存至今者较为罕见。上海书店出版社为保护、传播近现代文献,推动学术文化发展,现将该刊所有期数按16开精装,分装12册,影印出版。原刊第六卷第三号,虽经多方查找仍未寻得,现将《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乙编上》单行本作替补内容。为便于读者检索,特将所有期刊篇目编制总目录和篇名索引、著者索引。本文为傅杰教授为最新出版的《国学季刊》影印本所作序言,有删节。
01 一九二二年,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成立,除招收研究生作专题研究,陆续成立了考古学会、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方言调查会、明清史料研究会,最显著的业绩之一,是次年开始出版的《国学季刊》。
《国学季刊》改自《北大月刊》,核心人物是原《月刊》主任编辑胡适。一九二二年三月十六日胡适日记叙及:“四时开学刊编辑部会议,决定废止《月刊》,另出四个季刊”,第一个就是《国学季刊》,“由我去邀集”,他觉得“此事确也好”,只是担心“不知能持久否”。又廿一日日记:“下午开《国学季刊》编辑部会,他们仍要我做主任编辑。”他还记录了编辑人名单:胡适、沈兼士、钱玄同、周作人、马幼渔、朱逖先、李守常、单不庵、刘叔雅、郑奠、王伯祥(八月一日校长蔡元培向北大评议会第九次会议提交季刊编辑员议案,国学组成员增加了蔡元培与顾孟余)。
一九二三年一月《国学季刊》创刊号问世,内容包括马衡《石鼓为秦刻石考》、陈垣《火祆教入中国考》、钢和泰《音译梵书之与中国古音》、沈兼士《国语问题之历史的研究》、朱希祖《齐梁旧史考》、顾颉刚《郑樵著述考》、王国维《五代监本考》以及伯希和《近日东方古言语学及史学上之发明与其结论》等。而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卷首胡适执笔的《发刊宣言》。
在这之前就卷入了国故与新潮关系争议的胡适充满激情,条分缕析,和盘托出了他对整理国故的意见。他指陈清代学者的得失,“借鉴于先辈学者的成功与失败,然后可以决定我们现在和将来研究国学的方针”,提出今日古学研究,应用历史的眼光来扩大国学研究的范围,用系统的整理来部勒国学研究的资料,用比较的研究来帮助国学材料的整理与解释,并逐条做了举例说明。他且主张“国学的使命是使大家懂得中国的过去的文化史,国学的方法是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一切过去的文化的历史。国学的目的是要做成中国文化史”——他理想中的中国文化史包含了民族史、语言文字史、经济史、政治史、国际交通史、思想学术史、宗教史、文艺史、风俗史、制度史等各个方面:
国学的系统的研究,要以此为归宿。一切国学的研究,无论时代古今,无论问题大小,都要朝着这一个大方向走。只有这个目的可以整统一切材料,只有这个任务可以容纳一切努力,只有这种眼光可以破除一切门户畛域。
回溯清三百年的古学史,认定前人的缺陷都可补救,“返观现在古学研究的趋势,明白了世界学者供给我们参考比较的机会,所以我们对于国学的前途,不但不抱悲观,并且还抱无穷的乐观”,而“国学前途的黑暗与光明全靠我们努力的方向对不对”。
02 《国学季刊》问世前后,胡适、沈兼士、钱玄同等编辑委员话题常围绕于刊物,念兹在兹,殚精尽虑,付出了无数心血。
例如一九二三年九月三十日研究所国学门假城南龙树寺抱冰堂召集恳请会,由国学门主任沈兼士作报告,在逐一介绍了编辑室、考古学研究室、歌谣研究会、风俗调查会、整理档案会工作后,沈氏借机发布征文广告:
大学四种季刊中有《国学季刊》,亦由国学门办理,编辑内容已有胡适之先生的发刊词说明,已出三期,第三期有须特别制版铸字者,故印刷甚为迟缓。近以清代学者戴震二百年的纪念,同人拟以第五期《国学季刊》作为戴东原专号,现在在此向大家报告一声,以代征文的广告。我看这个题目尚不算枯窘,戴氏所治学术方面极多,如小学、经学、算学、哲学、地理、校勘……等,均可就其一门从事论述,此外或泛言其治学方法,或综考皖学流派,或订正段著《年谱》之疏失,用新方法再作一部戴氏年谱,均未尝不可。大家倘能多多投稿,不胜欢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