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柯达公司对中国女摄影师群体的贡献也是值得肯定的。女性最适合记录家庭活动和孩子的成长,她们是“天生的”照相机用户。同时在镜头前也是主力军,摄影是时尚的代名词,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在镜头前展示自己的美貌与气质,更适合让大自然成为自己的背景板,更适合成为“菲林杀手”。彼时的中国已经经历了五四运动带来的思想解放,但仍不具备制造中国版“柯达女郎”的土壤。尽管如此,女摄影师仍然是柯达公司在中国培养的摄影消费群体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如第一卷第一期就刊登了陈余馨女士的作品;第五卷第十期刊登的照片游记是赵宝恕女士摄撰的“十日游”。从柯达月赛各期的获奖名单上看,有位上海的女摄影师李婉娴实力超群,第一次上榜月赛是1933年1月份以“冰雪”为题,获第五奖;第二次上榜月赛是1933年4月份以“倒影与反影”为题,获第三奖;第三次上榜月赛是1933年10月份以“秋”为题,获第一奖,此后她的作品又多次入围获奖。
《柯达杂志》推广的摄影风格总体来说是小众的,沙龙的,但是到后期也提出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值得拍摄,这是对社会关心的自我觉醒,不再把摄影对象限制在风花雪夜、花草鱼虫、儿童妇女,如第五卷三月号曾刊一组劳动者的照片,题为《工作的种种》。第七卷五月号《谁说市廛没有摄影资料》中写道:“在这许喧嚣扰攘之中,就包含着与人类日常生活有密切联系的事和物,摄成照片,别有一种真切动人的趣味。”第七卷十一月号发表《工作者》,说到:“这些在生活线上的工作者,最能撩起人们的同情,也最能使人寻味,图画中常以渔翁樵夫作点缀,也良非无因。而对于摄影者说,这样的工作者,更是绝妙的物件,洋画的所谓写实派(Genre),把人们的日常生活或日常工作画出,在摄影者尤能以一举手之劳,尽量拍得。”1937年3月份摄影月赛甚至以“制造者”为题目,将镜头转向社会底层是中国摄影群体摄影思想的一次升华。
《柯达杂志》是民国时期国内发行量最大的摄影刊物,也是研究中国摄影发展史的重要文献,有很多尚待挖掘的宝藏,但搜集齐全并非易事。上海书店出版社向以影印《民国丛书》《民国期刊集成》等近现代重要的文献史料而著称于出版行业,如今又依据上海图书馆馆藏的全套《柯达杂志》为底本影印出版,嘱予作前言,幸甚!
作者简介 徐家宁,自由撰稿人,长期从事历史影像整理和中国摄影史的研究。曾任摄影纪录片《西洋镜》《中国照相馆》主讲人。腾讯《大家》专栏作者。编译有《1900,美国摄影师的中国照片日记》《中国与中国人影像》《北洋岁月》等十余种影像图书。

《柯达杂志》(全5册) (民国期刊集成) 2021年10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