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古物”,不只是历史流传下来的旧物、老物,而是引发人的历史想象,引发人的怀古情感的古老器物。
在中国文化中,什么可以称之为“古物”?古物在中国艺术史上如何通过图像呈现?什么是鉴古题材绘画?
2020年9月18日晚上7点,上海书画出版社联合佳作书局,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孔令伟老师进行微信社群语音直播,带大家进入古物的图像世界,开启一场线上“雅集”。

关于新书《悦古》

(中国美术研究丛书) 《悦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 孔令伟 著 定价:168.00元 上海书画出版社
今年六月,孔令伟老师出版了新书《悦古:中国艺术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图像表达》。
《悦古》关注的焦点是古器物的图像表达方式问题,包括版刻、手绘和传拓这三种基本形态,并探讨古物鉴赏所产生的历史感、历史知识与象征性含义以及古器物及相关图像研究的意义和价值。该书从应用、研究、鉴赏三个角度出发,重新梳理古器物与图像学,及其所对应的中国艺术文化史上的“文艺复兴”。
孔令伟老师在2000年前后攻读博士学位时,接触到海上画派画家利用拓片创作的作品,深受启发,对中国艺术史、绘画史有了新的认识与思考。他在“古物”这一主题中不断积累、挖掘,最终写就了《悦古》这本关于古器物图像表达的专著。
以下,我们将附上《悦古》的目录与孔令伟老师撰写的导言,帮助读者们更好地了解此书与此次直播讲座的主题。
《悦古》目录 序 范景中 导 论 / 1 第一章 从祥瑞到清玩——关于鼎彝古物的观念变迁 / 7 一 鼎与祥瑞 / 7 二 仿古器物——从礼器、明器到清玩 / 20 三 博古图案 / 26 第二章 礼器图 / 31 一 “礼器瑞物图”与“礼图” / 31 二 《三礼图集注》之得失——兼论“黄目” / 40 三 礼制局与新的礼器范式 / 59 四 徽宗朝的古物聚藏与著录 / 78 第三章 古器物图谱 / 85 一 李公麟——《古器图》和洗玉池 / 86 二 吕大临的《考古图》 / 103 三 黄伯思与《宣和博古图录》 / 104 四 秘阁——董逌与黄伯思 / 112 五 地方州县的“礼图”及仿古礼器 / 122 第四章 “芙蓉蘸鼎”——古器物与绘本“博古花卉” / 127 一 芙蓉蘸鼎 / 127 二 花事与花品 / 142 三 花信、花时与相关绘画 / 153 第五章 “鉴古”题材的作品与文人生活 / 165 一 从《西园雅集图》到《东坡博古图》 / 165 二 古物与文人的书斋生活 / 190 第六章 拓本博古图 / 207 一 “焦山鼎”与“六舟” / 207 二 陈介祺和周希丁 / 233 三 拓本博古花卉 / 238 第七章 端方旧藏柉禁的称谓及图像记录方式 / 245 一 柉禁·棜禁 / 246 二 几种图像记录方式 / 252 后 记 / 265 图版目录 / 266 参考文献 / 275
孔令伟《导论》 2001年,我曾写过一篇短文《海派博古图初探》,此后,有两个问题一直在我的头脑中徘徊不去:第一,所谓“博古图”究竟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趣味?换句话说,由古物鉴赏而产生的历史感、历史知识及象征性含义何以会转换为纯粹的“美感”?第二,在艺术史领域,古器物及相关图像研究,其意义和价值究竟何在?这一类物质遗产对于我们理解自身的艺术史传统和研究方法是否有新的启示?
古物出于古人之手,是历史的直观记录和感性表达。对古物的鉴赏和研究会激发出深沉的“历史感”,进而幻化为特殊的审美趣味。在绘画史研究领域,我们熟知的例子是高居翰(James Cahill, 1926-2014)的“风格作为观念”(源出于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提法。在书法史研究中,碑学的兴起也同样得益于此。阮元之后,金石学家对古石刻文字的研究已出现明显的变化,历史考据之余,鉴赏与批评也成为学者津津乐道的话题,对拓片之版本,对“字口”之讲求即为例证。王国维曾拈出“古雅”一词,用以补充“宏壮”和“优美”之外的另一种审美体验,即独立于自然世界之外的人文之美及其历史传统。在王国维那里,“古雅”之美来自“三代之钟鼎,秦汉之摹印,汉、魏、六朝、唐、宋之碑帖,宋元之书籍”,这也是沉湎于书斋生活的中国传统文人和现代知识分子共有的体验。古物让我们“目验”了古人留下的痕迹,并从直观历史体验中产生出特殊的美感,这是中国艺术史中比较独特的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