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小说还塑造了另一组人物:乌尔里希青年时代的朋友瓦尔特、尼采崇拜者克拉丽瑟、预言家迈因加斯特、银行经理菲舍尔及其女儿格达以及格达的男友汉斯·塞普一位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追随者;乌尔里希的胞妹阿加特、阿加特的丈夫哈高厄尔以及她的朋友林特讷尔则构成乌尔里希周围的另一个人物圈。鉴于“反射性”原则,所有这些人物的重要作用仅仅在于:他们都使乌尔里希的某些特定的可能性和资质人格化,向他传达“一面哈哈镜的不可更改的形象”。阿恩海姆是个对乌尔里希起反衬作用的人物,因为他自以为找到了乌尔里希正在寻觅的东西:在理性和心灵之间的组合物中的一种新的道德;瓦尔特早期也曾和乌尔里希一样,感到自己“有特殊才能”,几次尝试当美术教员、音乐评论员等均宣告失败,最后他终于躲进一个舒适的避风港当上了一名小公务员,但从此也就陷进文化悲观主义的泥潭;神经错乱、杀害妓女的莫斯布鲁格尔可以说是这个紊乱不堪的世界的极端的象征,他的妄想与乌尔里希对“另一种状态”的体验有异曲同工之妙。乌尔里希渐渐看透现代现实的秘密运行体制,便开始思念互不相称事物的自由,思念本真的、如天堂般的体验。尤其是小说的下半部,他反复体验到脱离现实世界的状态,体验到一种空间界限的消失。乌尔里希并不把这“另一种状态”理解为对理性的否定。反映在狄奥蒂玛和阿恩海姆身上的一种常规的经历神秘主义以及它向莫斯布鲁格尔的癫狂的反常转化,这些经验一再迫使乌尔里希对现实进行批判和审察。 在小说的第三部,乌尔里希试图和他胞妹一道去经历这“另一种状态”;在和她的共同生活中他才觉得生活有了意义。这“如出一辙”的世界,这“幽灵似的”世界渐渐被淡忘。这兄妹俩的爱是一次“向可能性边缘之旅”,一次“进入千年王国”之旅,它被穆齐尔当作神话来刻画了。乌尔里希知道,这“另一种状态”是注定要失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