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个性的人》译后记

    《没有个性的人》是奥地利小说家罗伯特·穆齐尔(一八八一九四二)的一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第一卷(包括第一部《一种序言》十九章和第二部《如出一辙》一百零四章)初版于一九三年,它奠定了穆齐尔的世界声誉。著名文艺评论家比尔评论说:“《没有个性的人》与迄今为止的所有德语长篇小说迥然不同……一千零七十五页中没有一行字言之无物,每一行字对这部无可比拟的作品的整体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书中写了什么?今日的整个世界。”

    穆齐尔写作态度极其缜密,一些章节他修改竟达二十多遍,直到自己认为完全满意时方肯罢休。在出版商的再三催促下,又有三十八章终于在一九三三年面世,这就是第二卷第三部(《进入千年王国》)。这两卷三部一百六十一章便是今天呈现在我国读者面前的这个译本。

    后来,希特勒占领奥地利,第三部的另外二十章(即第三十九章至第五十八章)的出版便受到阻挠。此后,穆齐尔生活在贫病交加之中。一九三八年,他流亡瑞士,从此渐渐为世人所遗忘。但是穆齐尔生命不息、笔耕不辍,直到逝世前的一天,他仍在润色自己的书稿。一九四二年,这位现代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家、二十世纪小说革新家在日内瓦与世长辞,他给世人留下了一部未完成的皇皇巨著。

    一九五二年,穆齐尔死后十年,著名出版家阿·弗里泽首次整理出版了包括作者遗稿在内的新版《没有个性的人》,全书共两卷,两千一百六十页(其中包括作者生前出版的第一卷的全部及第二卷的三十八章,共一千零七十五页)。于是,穆齐尔这才在世界文坛上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在五十年代,兴起了一股不小的穆齐尔热,人们终于认识到: 《没有个性的人》堪称一部世纪长篇小说。

    七十年代末,新的修订版《没有个性的人》出版;与此同时,还首次出版了穆齐尔作品全集,其中包括两册日记。于是,穆齐尔重新在欧洲文坛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一九八年十一月六日,穆齐尔诞生一百周年,在维也纳、柏林、巴塞罗那、马德里、伦敦、华沙、罗马,人们纷纷举行学术讨论会,纪念这位伟大的小说家。一时间,穆齐尔和他这部小说的独一无二的特性,成为各地接连好几天学术讨论会的中心议题。不久,意大利首先推出穆齐尔两册日记的意大利文译本。欧洲各地的报纸、杂志纷纷重新评论、介绍《没有个性的人》和它的作者。顿时,穆齐尔成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坛上的一位中心人物。人们把他和普鲁斯特、乔伊斯进行比较,并声称: 穆齐尔的这部伟大小说超越了《追忆逝水年华》、《尤利西斯》,也超越了卡夫卡的《诉讼》和托马斯·曼的《魔山》和《浮士德博士》。

    一九八七年,奥地利举办了国际穆齐尔作品翻译研讨会,来自二十多个国家的众多翻译家交流了翻译《没有个性的人》等的经验。这部小说影响之深远,翻译之艰难可见一斑。

    二

    乌尔里希是这部长篇小说的中心人物。一九一三年八月,故事情节开始的时候,他三十二岁。在这之前他已经进行过三次尝试,企图成为一个出人头地的人。但是当军官、工程师和数学家的三次尝试都未曾取得令他满意的结果。最后他认识到,对他来说,可能性比中庸的、死板的现实性更重要。由于在一个极其技术化的时代再也找不到“整体的秩序”,他便决定“休一年生活假”,以便弄明白这个已经分解为各个部分的现实的“因由和秘密运行体制”。这样,乌尔里希便退而采取一种消极被动的只对外界事物起反射作用的态度。他觉得自己是个没有个性的人,因为他不再把人,而是把物质看作现代现实的中心:“今天……已经产生了一个无人的个性的世界,一个无经历者的经历的世界。”乌尔里希看到自己被迫面对时代的种种问题,面对逻辑和情感、因果性和同属性、科学信仰和文化悲观主义之间的种种矛盾。跟古典主义教育小说里的主人公相反,乌尔里希成为一个集中反映了这一时代哲学思想史思辨的人物。在乌尔里希的思考中人们往往会看到本世纪著名哲学家如尼采、马赫等人的观点。

    故事发生在维也纳,在奥匈帝国。人们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一九一八年庆祝奥皇弗兰茨·约瑟夫在位七十周年的活动。在这同一年,德国将庆祝德皇威廉二世在位三十周年。所以,人们称奥地利的这个行动为“平行行动”。然而,一九一八年正好是这两个王国覆灭的年份,所以维也纳的这个平行行动便自然而然地具有讽刺意味。乌尔里希是这个委员会的秘书。他在平行行动的活动圈里接触到敏感的埃尔梅琳达·图齐他讽刺地称她为狄奥蒂玛和她的丈夫图齐司长,另外还有行动的精神领袖莱恩斯多夫伯爵、正直的施图姆将军,最后还有德国金融巨头、“大作家”阿恩海姆对此人,狄奥蒂玛怀着柏拉图式的激情。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