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我国实行黄金周休假制度以来,面对蜂拥出外旅行游玩的人群,看着各处风景名胜摩肩接踵,于是,就有人感叹黄金周里出游是“大人看人头,小孩看屁股”。罗大佑在《皇后大道东》里唱的“人群如潮涌”,在我们的黄金周里,各个旅游点就被“井喷”成了这个样子,那个多如过江之鲫的说法,也足形容现这种热闹非凡的场面,就像节假日在上海襄阳路的小商品市场,连屁股都让你看不着--人挤人,大家都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了。 我们这个黄金周,可以说是“生逢其时”、“极一时之盛”,它出生于上个世纪的1999年,国务院决定从这一年的“十一”国庆开始,全国实行春节、五一节和国庆节3个7天长假,以方便人们出行、购物和休闲娱乐。也是从这一年开始,人们就爱上了新生的黄金周,觉得它实在可人,用称心如意形容不为过。因为,劳顿者都希望能有这样一个充裕的时间段让紧绷的神经“解放”一下,和家人亲朋出门去HAPPY一下,让压抑太久的能量找一个这样的口子释放,于是,人们疯狂地热爱它。 黄金周还有一个孪生兄弟叫“假日经济”,“假日经济”伴随着黄金周一起成长,而今也出落得“水灵灵”,像个十八变的大姑娘,迅速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与旅游密切相关的行业如旅行社、铁路、民航、餐饮、酒店宾馆等,对“假日经济”爱上加爱爱不释手,因为,在这几天里,它们可以大显身手,平时没有吃饱吃够“经济”,不怕,只要在黄金周这几天大吃一顿,保准能“心满意足”,谁说“一口不能吃成个胖子”?给你看点数据,今年4月26日,国家旅游局副局长、全国假日办执行主任张希钦说,已经过去的5个黄金周出游人数累计近3亿人次,总收入1193亿元,相关行业如铁路、民航、商业等收益丰厚得难以计数。别看“假日经济”年轻,力气可不小,它能把国民经济“拉动”1%,比什么“千里马”都厉害。如此这般,教人如何不爱它! 黄金周只是我国度假休闲的初级形式,几个黄金周下来,至少,“启蒙”了人们的假日休闲意识,对社会生活产生的影响可用“巨大”来形容,它带给占全国人口1/3以上的城镇居民一种新颖的休闲方式,对人们的生活品质起了很大的提升作用。当然也有人“唱反调”,认为在异常火爆的“黄金周”过后,旅游和其他消费热潮将会回落到平常的状态,所以会出现一个相对“黄金周”而言较为冷清的时期,这就造成了国民经济的许多部门为“黄金周”而准备的大量的设施闲置浪费,得不到持续有效地充分开发和利用。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显然是在无形中为“黄金周”式的集中休假制度增加了巨大的社会成本,也是对于有限资源的一种巨大的浪费和损耗,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高效运行。争论归争论,在黄金周里,总是有很多人不论远近都要出门“走走的”。 虽然,人们热爱黄金周,但旅游也并不总是愉快的。交通就一直是黄金周期间主要的瓶颈,这个“瓶颈”常常倒游客的胃口,让人苦不堪言。在黄金周里,很多人慕名前往名胜古迹、名山大川,总希望“一日看尽长安花”,到最后累得九死一生感觉像过草地爬雪山一样,不仅身心没有放松,反而觉得特别疲惫。这说明,目前国人的旅游还停留在观光游览地步,尚未发展到休闲度假阶段。 当然,一些吃足黄金周里各种苦头的消费者,开始“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跌跌撞撞中蹒跚学步”,逐渐变成了相对成熟的旅游消费者,他们避开高峰的名胜景点,选择一些人少但风光不错的地方“休闲度假”。有媒体报道“今年'五一'八成以上的上海人根本没'动窝',他们举家前往上海博物馆、老上海展览馆、城市规划展示馆,在上海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面前流连忘返。”这其实这也是“出游”啊,别以为只有坐在像沙丁鱼罐头的火车厢里才叫“旅游”嘛!也别以为到名胜风景点凑热闹“看人头”和“看屁股”才叫“旅游”! 是啊,“芸芸众生”要想达到休闲度假的“更上层楼”境界,不在黄金周里到名胜景点“摸爬滚打”吃些挤、堵、吵、累之类的苦头,不花钱买点罪受,哪能轻易就“升华”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