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在今年的“十一”长假中发现,那些个体书店的小老板们更忙了。短短7天,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得不隔三岔五地往返于书店和图书批销点之间。用他们的话说,今年“十一”过得不“笃定”。进书、进书、再进书,似乎怎么也跟不上读者的需求。
据统计,今年国庆长假,一些开设在小区内的民营书店生意红火,图书销售猛增。生意好了,一些老板反而犯了愁。一些个体书商告诉记者,过去一过节他们就提前备好“粮”等客人上门,节前进的书保证整个假期绰绰有余。今年不行了,节前进的书明显跟不上需求,有的书才进一天就卖光了。开在金沙江路上的知音书店的周茵小姐说:“一些读者甚至带着某些新书的介绍前来,有的干脆指名道姓地要求书店进某本书,有些书的名字对于我们来说还相当陌生,仔细一问才知道是刚刚在云南落幕的第十二届全国书市里的新书。”同时,这种带有明确目的的购书行为,给供求双方提供了信息互动机会,谁能进到新书好书就意味着占领市场先机。于是,书商隔三岔五地上图书批销中心进书就成为“十一”的一道风景。
民营书店的红火,丝毫不影响国有大型书城的热闹。长假的最后一天早晨9时,上海书城还未开门,门口已熙熙攘攘地聚集了不少人,很是热闹。据书城办公室统计,长假前三天,书城每天的客流量都逾万,图书单本日销售量平均达2381本(册),同比上升2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