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靠情感很难把握博尔赫斯

    “我几乎读过市面上出版的每一本博尔赫斯的书,甚至能背出《沙之书》。”昨天,新版《博尔赫斯全集》中文版第一辑在沪首发,作家麦家与学者罗岗、书评人华健、诗人范致行对谈时,毫不吝言对这位阿根廷作家的喜爱。在他们看来,享有世界声誉的博尔赫斯影响了很多作家,被誉为“作家们的作家”,但他变幻莫测的叙述、高密度语言风格,光靠感性的体验和情感很难把握。

  据悉,上海译文出版社还将于年底继续推出全集第二辑,包括诗歌和随笔作品,预计到2017年将出完全部作品,共计40余种,这也是国内首次以博尔赫斯原作独立版本的单行本形式出版。

    影响了中国一代先锋派作家

  前不久,麦家作品的西语版出版,他赶赴阿根廷做推广时,主办方问他有什么要求,麦家提出,想去博尔赫斯的故居走走,并如愿以偿。在麦家看来,许多作家的写作多依据自身经历,但博尔赫斯的作品更多是建立在大量阅读与记忆力的基础上。他以自己的学识修养、想象力和记忆力,建立了一座文学宫殿。

  自《外国文艺》1979年第1期首次介绍了由王央乐翻译的博尔赫斯的《南方》《交叉小径的花园》等4篇短篇小说后,博尔赫斯对中国小说创作的影响渐趋强烈,一批国内先锋派作品打上了博尔赫斯烙印。学者罗岗提到,当时同在华东师范大学念书的格非,以及作家余华、马原都曾在小说中热衷建构观念迷宫,并借鉴“博尔赫斯式”语言技巧、故事构思。可以说,博尔赫斯的叙事,并非狄更斯或巴尔扎克的传统小说写法,不走线性或写实路线,而是一环套一环。

  在书评人华健看来,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最高的奖赏便是,当他的名字成为形容词——比如谈论卡夫卡时,英文里有个专门的词汇叫“卡夫卡式”,而“博尔赫斯式”则意味着他拥有了无数追随者,这是非常了不起的。

    依赖大量阅读打造“文字迷宫”

  这次首发的第一辑作品中,包括虚构类《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杜撰集》《阿莱夫》等,非虚构类《博尔赫斯,口述》《七夜》《私人藏书:序言集》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博尔赫斯的语言充满诗意,甚至有一种“造梦”的感觉。他以智力强度与多样的叙述手法,在行文中筑起一座座令人琢磨的“迷宫”。范致行谈到,很多读者初次接触博尔赫斯那奇异多彩的世界时,往往会产生困惑的印象——那些突兀的对话,莫名其妙的转折,既有点像世俗中所发生的事又完全不像。但很多人都是停留于表面,用现实模式去“硬解”他那些迷宫,将他看作玩技巧的高手,这种读法当然就所获甚少。诚如博尔赫斯在一次演讲中所说,幻想文学不是对现实的逃避,相反,却有助于更深刻复杂地理解现实,是用隐喻来表达现实。

  博尔赫斯一生与图书馆结缘。他年幼时就泡在父亲的书房里,以文字为阶梯,可以说,图书馆就是他的生活场所,所以他对读书的热爱经常溢于言表。

  “我一直在暗暗地想,天堂的模样大概就是图书馆的样子”,这句脍炙人口的诗句,袒露了博尔赫斯的真实心迹,似乎也在告诉读者,除了感性体验和情感,还请加上理性分析与逻辑积累去读他、懂他。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