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介质读物的出现,使得在同样体积、重量的条件下,能储存更多的信息。据报道,美国一些学院的学生,已不用从图书馆搬出名目繁多的教科书和参考书,他们只要去购买一片专用的DVD,其中包括了200万页教科书和专业手册资料、30万页图片资料、20小时的录像纪录。有的利用电子介质的教科书(纸质书本附光盘),还在与图书并存的光盘中链接了相关的网站,大量的资料、案例及其更新,都通过网站来提供。 因特网提供的大量信息,使学习更加具有创造性。在网络教学开始实行后,由于教与学的互动性得到充分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加,教学效果出乎意料地好。据香港城市大学从事有关计划的老师称,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主动,提出的问题有时令老师也感为难,这与因特网上提供的大量信息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据有关的老师介绍,他们在教学中还发现学生里出现了不少的专家,但他们与在学习的专业没有关系,而是在网海里被别的诱惑吸引离开大队的一群。这种“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现象,完全得益于从因特网获取信息过程中互动阅读的混沌性。这样就提出了一个问题,就是在数字时代,我们的教育目标该怎样为这种学习效果留下实现的空间。 从以上几个方面看来,依托于数字信息技术的电子图书和网络阅读的最大市场和最充分的利用是在学校教育方面。据微软技术部副总裁迪克·巴斯(Dick Brass)在上世纪末的预言,在美国,电子书的发展的第一波就是电子教科书出现(2001年)。据了解,在中国大陆,“电子书包”的工程也在积极筹划中,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种CD-ROM版的教辅图书。 学习模式和方法的改变,除了在绝对数量上减少学习时间,使人才培养的速度加快之外,还在相对数量上提供了增加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比重的空间,使学校教育培养的现代化人才更加全面。早在90年代中期进行的“中国城市居民文化素质研究”结论中,已经发现“年龄越年轻,文化素质表现出以下特点:其一,道德价值的社会取向减弱,个人取向增强。其二,传统文化价值心理取向减弱,西方价值心理取向增强。其三,个人的一些'硬性'素质如科学文化素质提高,而'软性'素质如人生态度等降低”。近10年来,这一趋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纠正或减弱,反而更加增强。这说明,学校教育必须在这方面加强改善的力度。 第三,有效掌握全部人类知识具备了可能性。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出于政治、经济的博弈,还是科学的研究,总是希望能获得最新、最完备的信息,但实际上很难做到这一点。原因在于语言的障碍和搜索系统的不完备,以及地域空间的阻隔,许多信息需要靠个人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寻找和记忆。数字信息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电子介质的大储存量,使信息获取者能方便的得到大量的信息;而方便的检索(全文检索),则使人们能有效地掌握信息;网络传播消除了空间上的阻隔;机器翻译和工具书的电子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语言上的障碍。在近几年,出版业已经出现了把大型工具书数字化、网络化,以及用电子介质取代纸介质来影印出版大型资料图书的倾向。预计这一倾向会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加强。 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说,各个学科经历了长期分隔发展之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的迫切性日益增加。知识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也使得实现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性大为增加。任何一个初次上网自由浏览的读者,都会为强烈的好奇心所驱使,由追踪某一感兴趣的命题而跨越现有的学科边界。随着数字图书馆的构建和图书馆工作方式的改进,网上的自由浏览无疑更具革命性。伴随着因特网长大、习惯于在网上“冲浪”的一代,必定以其不受束缚的姿态对现有学科划分的合理性提出挑战。这与前辈学者之意识到具体学科的局限,然后小心翼翼地“跨学科”,会有很大的区别。而立体传播方式更使得文字、图像、音响三者的结合轻而易举,且“天衣无缝”。由此而导致图文并茂、动静相宜的知识传播与接受的图景,极有可能催生新的学术意识与知识框架。 上面所说的仅仅是一种可能,要把这种可能转化为现实还有很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做的事情有:信息形式的数字化、网络化,搜索速度和有效性的提高,对传统条件下形成的工具性学科进行改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