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拉封丹(Jean de la Fontaine,1621-1695)是17世纪法国知名的诗人。他生活在法国的一个“黄金时代”(路易十四时期),一生中写过牧歌、颂歌、故事诗、喜剧和小说等,但都没有产生什么影响。惟一给他带来了文学声誉,奠定了他在后世的经典作家地位的作品,是他的《寓言诗》(共12卷,约240首)。他出生在法国香槟地区的夏托蒂埃里城堡,他出生时的屋子现在依然保留着,成了一个纪念馆。 拉封丹的父亲是当地负责管理森林和河道的公务员。他幼年时经常跟着父亲去森林里散步、玩耍,从小就对池塘、草地、森林和各种小动物十分热爱和熟悉,这为他后来写作以森林、动物为主角的寓言诗埋下了种子。拉封丹的祖父有很多藏书,祖父的书房,是拉封丹童年时代除大自然之外的又一个乐园。书本培养了他对知识和学问的兴趣。拉封丹最早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士或律师。所以,中学毕业后他进了巴黎的一所神学院学习。一年半之后又改学法律,获得过巴黎最高法院律师头衔。 但是拉封丹不喜欢充满脂粉气息的巴黎城市生活。他是个梦想家,对自己家乡的森林、草地和河流更感兴趣。不久他就回到了家乡夏托蒂埃里。在那里,他与森林、溪流和飞禽走兽为邻,以荷马、维吉尔、贺拉斯、薄伽丘、拉伯雷等诗人和文学家为友。在从事着像他父亲那样的森林河道的管理工作的同时,他也开始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生涯。 1658年,拉封丹的父亲去世,给他留下了一笔不小的债务。幸运的是,--也可能是不幸的开始--他由一位亲戚介绍,成为了路易十四的财政总监富凯的“食客”。富凯赠给拉封丹不菲的年薪,让他从事牧歌、诗剧的写作。但好景不长。两年后,富凯因贪污罪东窗事发,被捕入狱。拉封丹为了生计,又做了奥尔良公爵夫人的侍从官。1671年,他将自己在家乡的那份收入低微的管理森林河道的工作转让给了别人。一年后,他的“施主”奥尔良公爵夫人去世,使他失去了最后的一点收入来源。他的生活变得有些颠沛流离了。 也许正是生活的低潮,使他真切地体会和感受到了弱势群体和底层人民生存的艰辛与无奈的滋味,同时也激发了他的创作潜力。这一时期他创作和出版了《故事诗》第一、二、三集(1665-1671)和《寓言诗》第一至六卷(1668)等作品。《故事诗》没有给人们太多的好感,但他的《寓言诗》却使他一举成名,让人们对这位漫不经心的梦想家刮目相看。--后来的文学史还将作出证明,拉封丹《寓言诗》的出现,不仅标志着法兰西从此拥有了自己的可供儿童阅读的诗歌,而且它们还将作为属于全世界的文学名著而存在下去。 因为写出了《寓言诗》,拉封丹可以毫无愧色地与他同时代的作家、戏剧家如拉辛、莫里哀、布瓦洛等交往了。他们的友谊也极大地鼓舞了他的创作。从1673年开始,拉封丹又找到了一位新的资助人--巴黎的富婆德·拉莎白莉爱尔夫人。他在她的慷慨资助下,又过上了衣食无忧的日子。 这时候,他已有的文学声誉使他接近皇室成为可能。他开始迷恋权贵的圈子,不仅对路易十四大唱颂歌,还应路易十四的情妇之邀写了一些应景和捧场的歌剧剧本。他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能够进入四十名“不朽者”之列。--当时法国文人们心目中的最高荣誉是成为“法兰西学院院士”,而院士的名额只有四十名。 然而,巴黎上流社会中的许多人对拉封丹心存戒备,总觉得他的《故事诗》也好,《寓言诗》也罢,都过于自由和世俗化,带有异端和反叛倾向,无论是内容、形式和修辞,都与正统、典雅的古典主义标准格格不入。所以,拉封丹的院士之梦,直到1684年才做成。这期间他写出了《寓言诗》第七至十一卷(1678-1679)。与前六卷相比,这些寓言诗中明显多了一些歌功颂德和无聊应景之作。 拉封丹在临去世的前一年,完成了他最后一卷《寓言诗》(1694)。次年4月13日,拉封丹辞别人世。遗体安葬时,人们看到,这位寓言家身穿修行的僧侣衣,好像在告诉世人:请宽恕这个已经悔改和赎罪的人吧。 拉封丹留下的240多篇寓言,不仅为我们展现了17世纪的法国美丽的大自然图景和上自皇亲国戚、下至渔人樵夫的广阔而形象的现实社会图画,也把寓言这种古老的文体,推向了一个崭新的艺术高峰。他因此被后世人誉为“法国的荷马”。
二 拉封丹《寓言诗》的出现,在法国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首先,它们让法国从此拥有了自己的、真正适合儿童们阅读的诗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