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2015年被人们戏称为国际文坛的“灾难年”,在这一年3月末至4月中的短短20天之内,国际文坛相继陨落三颗巨星。3月26日(当地时间),瑞典著名诗人、201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在斯德哥尔摩逝世,享年83岁;半个月后的4月14日,德国著名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君特·格拉斯在吕贝克去世,享年87岁;时隔数小时后,噩耗再次传来,素有拉丁美洲鲁迅之称的乌拉圭作家爱德华多·加莱亚诺辞世;一个月后的4月26日,我国著名诗人汪国真因病医治无效在京逝世,享年59岁。上述相继驾鹤西去的文坛巨匠们都曾为我们创作过经典的文学作品,特朗斯特罗姆的《记忆看见我》,格拉斯的《铁皮鼓》、《剥洋葱》,加莱亚诺的《火的记忆》、《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汪国真的《青春在路上》等,曾经都是人们争相捧读的经典作品,有的甚至被同行和文学爱好者奉为圭臬。他们的离去,对国际文坛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为了悼念这些文坛巨匠,文学博士韩晗以及书评人阎海东分别撰写纪念文章,向天堂中的文学巨匠们致敬。
君特·格拉斯:伤痛是我创作的首要原因 君特·格拉斯 (Günter Grass,1927~2015)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作家,199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1927年出生于但泽市。著有长篇小说《铁皮鼓》、《猫与鼠》等。除了在文学界享有盛誉,格拉斯还活跃于战后德国的政治舞台上,支持社会民主党,主张改良,曾积极投入支持勃兰特竞选的活动。
君特·格拉斯是德国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备受争议的作家,其文学作品始终围绕反思德国历史这一主题展开,他本人一直在与德国社会的健忘症作斗争。晚年的君特·格拉斯在自传中自爆曾效力纳粹党卫军,震惊德国社会,并引发巨大争议。
纪念之一
○阎海东(书评人)
1958年,31岁的君特·格拉斯在四七社的朋友聚会上朗读了自己的新作《铁皮鼓》(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年1月版)的片段,立刻赢得全面喝彩。这部初版于1959年的小说,正是40年后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重要作品。而在此之前,君特·格拉斯是一名诗人和剧作家。只不过是小说让他更负盛名。1999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的作品中被论述更多的,是其以《铁皮鼓》为代表的小说作品。
文学的格拉斯
君特·格拉斯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反思德国历史主题的集中反映。
对于许多重要作家而言,某个地域和他的写作形成了非常重要的互文关系,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彼得堡,福克纳与约克纳帕塔法,马尔克斯与阿拉卡塔卡等等一样,对于君特·格拉斯来说,但泽(今波兰的格但斯克)意味着他全部重要作品的重要内容。《铁皮鼓》赢得巨大成功之后,君特·格拉斯在两三年时间内又陆续写出了《猫与鼠》(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4月版)、《狗年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4月版),这三部作品构成了对格拉斯至关重要的但泽三部曲。
当然,但泽三部曲并不仅仅局限于但泽,而是延伸到二战之后德国社会的各个层面,但是,但泽始终作为基石和出发点而存在。对于德国来说,二战是其十分重要的“遗产”,这不仅仅是希特勒和法西斯主义的“历史遗产”,而且是德国社会都必须面对的“公共遗产”。而对于战后的诸多作家,尤其是四七社的文学家们而言,德国在二战期间的所作所为,这一悲惨的历史阶段对战后德国造成的长期影响,是他们首先需要去深刻反思的问题。
君特·格拉斯的许多重要作品,都是这一主题的集中反应。在《铁皮鼓》中,君特·格拉斯创造了一个十分怪异的主人公,这个名叫奥斯卡的家伙,从三岁开始就不愿意再长大,以一副侏儒的样子游荡于人间,而这个拒绝长大的怪诞家伙,正是小说的核心视角。在奥斯卡的注视下,德国法西斯带给整个德国社会的灾难,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同样,在《猫与鼠》、《狗年月》这两部作品中,处处可见法西斯主义对德国社会的毒害。而这些故事中,同样始终纠结这一个悲剧性的城市——但泽。它既是上述诸多故事的发生地,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
从早期的《铁皮鼓》开始,君特·格拉斯的创作风格已经十分确切地显现出来了,从叙述方式上来说,格拉斯的小说是秉持传统的,但怪诞和奇幻,又是其小说中十分重要的手段。在其作品中,畸形人物或拟人化的动物,不仅使作品构思显得极其荒诞不经,而且将其所要表达的主题引入了十分深邃的境地。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词中说:“在他的动物园中,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