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翻译过多部卡夫卡作品及其他德语作家作品的学者叶廷芳,听到记者希望他向读者推荐一本书时说:“我首先想到了1999年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的《铁皮鼓》,这是一部怪书。” “新巴洛克小说”的代表 《铁皮鼓》是格拉斯《但泽三部曲》中的第一部,瑞典文学院在授予他诺贝尔奖时称该书是“二战后世界文学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根据小说改编拍摄的电影曾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小说是以主人公奥斯卡·马采拉特的视角来写的。奥斯卡在3岁时,无意中发现母亲和表舅布朗斯基偷情,又目睹纳粹势力的猖獗,便决定不再长个儿,宁愿成为永远的侏儒。 “我认为这本小说的风格有些新颖、独特,莫言的写作风格与此相近,写的从表面看都是现实中不可能的事,离奇怪诞,但它有着独特的真实。《铁皮鼓》的主人公在长到96公分时拒绝成长,实际是拒绝和当时流行的社会同步或者同流合污。”叶廷芳评价道。 叶廷芳说,格拉斯这一风格的源头是17世纪的欧洲巴洛克风格。这是当时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奥地利、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中南欧一带的审美风尚,其特征是怪诞的、离奇的、歪歪斜斜的,喜欢曲线的、波浪的、追求动感的一种风格,被欧洲占统治地位的古典主义压抑了200来年,终于因其“野性基因”在20世纪得到复活,并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西方现代主义崛起的势头。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都受到它的影响。叶廷芳还强调说:“不管莫言是否意识到这点,我认为他的小说在美学精神上与巴洛克是相通的。” 格拉斯很推崇巴洛克风格。而《铁皮鼓》被视为“新巴洛克小说”的代表,因为这部小说有明显的“流浪汉小说”的特征,即小说情节离奇怪诞,主人公形象奇特,行为乖张,内心却正直。 “因为奥斯卡矮小,只能从45度的‘青蛙’视角向上斜看,可以看到成年人用平视的眼光所看不到的那些行为,这样的成人世界就不一样了,这使作品获得非常独到的审美效果。”叶廷芳说。 读进去会觉得有趣 格拉斯曾于1979年到过中国。当时驻华大使也是一位著名作家,他很有眼光,那时他就看出了格拉斯的不同凡响,特地以使馆名义邀请格拉斯访华,以便把他推荐给中国的德语文学界以及中国作家和读者。那时格拉斯的作品还没有翻译到国内。 叶廷芳在北大哲学楼聆听了格拉斯朗读他刚出版的长篇小说《鲽鱼》,朗读时十分投入。因为格拉斯也是一位很优秀的画家,使馆同时还在会场展出了他的画作。 《铁皮鼓》中文版厚达570页,对于现代人来说,读这么厚的书是需要“勇气”的。 “相对来说是比较难读,但如果懂得这种风格和作家的意图,可能会有助于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小说主人公表面上看像‘小孩’,但心理上随着年岁而成熟,完全达到成年人观察事物的水平,甚至比一般人更独到、更高明,他看到法西斯统治下的怪现象,以击鼓的方式表示反对、反抗。”叶廷芳还认为,“作家高明的写作手法,如果读进去就会觉得很有趣。” 叶廷芳说他喜欢读有思想深度的著作,即能引起思考、启发智慧,可以不断咀嚼的作品。但他又说阅读是需要根据每个人阅读经历来选择作品的,“如果让年轻人开始就读《神曲》、《浮士德》,是不大现实的。《神曲》是我的老师翻译的,他翻译的注释比译文多了5倍,一句话要花很多笔墨去注释和说明,现在一般人哪里有这个耐心去读”。 “阅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叶廷芳的建议是,对于爱读书或者希望多读书的人,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以后,可以读一读像《铁皮鼓》这样别具一格的作品,再进入到更深的作品。“一开始不能提过高的要求,那样达不到。随着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包括读书经验的积累,慢慢再加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