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医药重组案始末

  千里姻缘兜“错”圈
    “新郎结婚了,新娘不是我!”当华源与上药踏上红地毯的消息传到哈药集团(以下简称哈药)的耳朵里时,也许最能表达这头“东北虎”的心迹的莫过于此。
    华源与哈药曾经有过一场轰轰烈烈的“热恋”。2001年3月,在董事长周玉成的策划下,华源的“药业宏图”悄然出壳。华源将其未来的战略定位调整为大生命产业,决心将医药产业作为华源的核心业务和核心竞争力来培养。
    在此蓝图的指引下,正在寻求国企改制的哈药进入华源的视野。2001年6月,华源开始了与哈药的接触。双方两情相悦,一拍即合,很快进入实质性谈判。据悉,双方甚至已就重组之事达成了一个基本框架:华源将以其控股的8家制药公司,包括华源现有的唯一医药上市公司“华源制药”,共5.3亿元资产和5亿元现金入主哈药;华源相应地将享有重组后的新哈药47%的股权,成为第一大股东。作为哈药集团国有资产所有者,哈尔滨国资局持股44%,剩下9%的股权则由哈药集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员工持股计划,让经营层和职工共同拥有。据可靠消息,哈药还曾提出以下条件:即重组后哈药的注册地、名称、品牌,甚至经营班子保持不变,研发、新品等技术优势还将向哈尔滨倾斜。这在业内看来算是“苛刻”的条件,华源的董事长周玉成也照单全收。
    眼看着“有情人”将成“眷属”,只可惜忽喇喇平地风波起,急匆匆棒打鸳鸯散。据华源方面说,2001年12月,个别新闻媒体关于“‘卖掉哈药’的不实报道”成了哈药集团内部震荡的引信。一时间,“哈药集团部分干部和职工思想混乱,观念上的碰撞比较激烈”,有关部门也产生迟疑,举棋不定。华源与哈药本已牵起的双手被迫松开,重组搁浅。
    据业内人士分析,当时“反对派”普遍的心迹是:哈药集团和其盖中盖、三精司乐平等产品正蹿红,2000年哈药的销售额居全国医药企业之首,中国医药行业的“龙头”老大怎能改换门庭?但他们恰恰忽略了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哈药的股份公司和集团公司都叫“哈药集团”,但事实上,与华源集团联合的主体是哈药集团这个母公司。也就是说,除了“肥肉”哈药股份外,还有13家非主体企业,其中有些企业已基本是“空壳”。二是华源与哈药协商中的重组,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双重重组”:第一,华源增量入股哈药。第二,华源麾下所有药业的优质资产分期分批地进入哈药,以后生产的产品一律打"哈药"品牌。华源第一步交给哈药的公司中,本将包括其与中国科学院全面合作的中国高新技术投资总公司,而这家公司的主攻方向是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类新药。从产业层面来看,并不是简单的谁吃掉谁。
    然而,哈药还是迟疑了。恰在此时,急欲加快上药集团产权结构多元化改革的上海市有关方面,迅即将华源纳入了自己考量的视野。在缘分的天空下不想错过太阳的华源也不想错过月亮。面对及时而来的脉脉“温情”,华源牵起了上药手里的红丝带。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