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大医药重组案始末

  实力决定结局。复杂的资本游戏其实都逃不离这简单的规则。
    中国华源集团(以下简称华源)与上海医药集团(以下简称上药)“牵手红地毯”所演绎的“资本物语”对此作了又一注脚。

重组案闪电出水
    8月21日,无论是对于华源、上药,还是对于整个中国医药行业来说,都是个不容忘却的日子。这一天,华源与上海华谊(集团)公司、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重组上海医药集团股权转让协议签字仪式在上海举行。与预期相比,显得十分低调的仪式丝毫不能掩饰各方关注的目光。毕竟,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联合重组方案终于浮出水面。
    据悉,这一重组案的具体方式是股权转让与增资相结合。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和上海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将其各自持有的上药集团50%股权中的20%,即上药集团总股本的40%股份转让给华源;作为代价,华源要分别向华谊和上工投付出5.5亿元的现钞。待协议生效后,华源集团将按协议价的40%、30%、30%三次付款。华谊和上工投收到华源集团付出的第一笔40%款项后,各出资500万元,对上药集团增资;华源集团同步出资6667万元注入上药集团。增资后,上药集团的注册资本为31.5872亿元,华源、华谊、上工投三方的股权结构为4∶3∶3,华源由此成为上药集团的第一大股东。
    重组的主事方华源集团倚靠中央“大树”的背景,实力雄厚。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作为中央直属大型重点骨干企业的华源集团,在中国500强企业中位列第78名。集团拥有全资和控股子公司32家、上市公司4家,并在北美、欧洲、西非、东南亚等地投资建立了一批海外华源企业。这家由纺织、贸易起家的企业集团, 自1999年以来,开始觊觎被称为“朝阳产业”的医药行业,以战略性重组和高科技开发两条途径大举进军医药产业。目前,医药、医疗保健、医疗器械、医药流通四大门类已在集团内形成,原料药、现代中药、生物制药和保健品四大医药资产亦在集团资产中卓尔不群。今年上半年,医药销售收入已占集团销售收入的20%。
    而被重组的对象——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也“身价不菲”:它是拥有54家一级子公司和一个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在规模、产品、研发、流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2001年,其工业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7.5%,销售收入高达135.75亿元,占全国医药行业销售总额的8%,产品出口额列全国医药生产企业之首。
    对于这桩自第一次亲密接触到最终“掀开盖头”,前后只用了半年多时间的“甜蜜姻缘”,华源集团董事长周玉成说,这是国内制药业中的强势企业联手,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打造中国医药“龙头”,以守住“家门”,应对挑战,参与国际竞争之需。“重组后,双方既有的优势能够有机组合起来,从而在产品、研发、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协同效应。”周玉成用这样的判断来表达华源高层对中国医药惊天重组案的预期——这恐怕也是所有欲步华源后尘的医药行业“大腕”们的共同期盼。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