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1+1>2”找到合理的解——世纪出版集团和文艺出版集团重组,优势互补实现发展效能最大化

    “一加一,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大于二”?昨天召开的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和上海文艺出版集团重组工作会议,将这一命题摆在了所有出版人的面前。

    昨天的会议透露:此次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企业法人)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法人)重组后,上海文艺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上海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世纪出版集团控股)等,将并列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下属独立法人企业。一位与会的出版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重组后看重的不只是简单的数字上的“做大”,而是希望能在“物理组合”的基础上发生“化学反应”,产生“1+1>2”的效果。

    重组后的出版集团,将坚持出版企业的文化使命,充分调动和发挥集团和下属各个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内容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为驱动,推进出版资源整合、业务平台再造、业务形态转型、体制机制改革,同时抓住机遇进行资本运作,推动上市工作,建设成为跨地区、跨国界,以内容提供为主体,涵盖所有出版领域,技术手段先进,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在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大型综合性出版集团。

    变革时代,呼唤大型出版集团崛起

    新一轮的重组,是适应和顺应国际国内出版业发展趋势,促进上海出版业做大做强的重要举措。

    全球出版业的技术发展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科技的进步、出版介质和传播方式的巨大变化,正在颠覆人们传统的习惯,传统出版业正发生着从平面出版向立体出版、从单一媒体向多媒体、全媒体的转变。这种时代变革不仅直接导致出版业态的转型、出版理念的更新,而且直接影响到出版企业微观运行机制的转变。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中国的出版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竞技场,站在全球性市场的新基点上,与世界范围的跨国传媒集团同台竞争和合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融为一体的步伐不断加快,全世界迫切需要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这为中国出版业建设全球性企业提供了可能,为中国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外国资本目前已对中国出版业形成冲击。国际出版巨头有强大的资金和技术优势,有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管理水平,他们直接或间接地进入出版领域,必将对中国出版企业构成巨大的挑战。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正式公布的新闻出版“十二五”规划提出,到“十二五”期末,形成20家左右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出版骨干企业。上海作为全国最重要的出版基地之一,能否抓住机遇取得迅速发展,使上海的出版产业保持在全国的影响力,事关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全局。

    坚持改革,实现体制机制全面转型

    上海始终致力于出版改革的探索和实践。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今天的发展正是得益于当年出版社联合重组为集团的实践。两大集团成立以来,坚持改革发展做强主业,不同的发展模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其中,世纪出版集团充分运用集团化的优势,按照产品线重组出版资源,发育信息化、现代化的业务平台和流程,延伸产业链,全面提高管理水平,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推动出版“走出去”,实现了体制机制和业务运作模式的全面转型。文艺出版集团则坚持具有文艺特色的专业出版集团发展模式,以机构裂变释放品牌市场能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强化专业出版能力,加强内部管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增长。

    这次新一轮的重组,正是为了出版集团能在新的条件下实现转型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持、强化、放大内容出版优势,做强、做优、做大骨干出版传媒企业。

    强者恒强,做强自身应对外界挑战

    上海出版业改革发展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通过重组,将进一步优化上海出版资源整合,提高上海出版产业集约化水平,发挥上海出版企业的特色和优势,做强做大国有重点出版企业。有识之士指出,此次两大出版集团的重组,应该是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通过“1+1”带来的递增效益,实现事业、产业效能最大化。同时,在做强做大做优自身的同时,能够抵御来自外界强有力的挑战。

    经过发展,两大集团特色和优势显现: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立以来,一直以为我国出版业改革发展探路为己任,提出并践行“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文化脊梁”的企业使命,精心打造图书、报刊产品线。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经过多年发展,也已经形成“专、精、特、新”的发展特色,成为国内具有很强专业特色、竞争和发展能力的专业性文艺出版集团。

    此次重组,参与各方都在试图找寻“1+1>2”合理的解,找寻继续保持各自的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将现有资源按照产业板块的内在发展需要,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产业发展效能的有效路径。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