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堪称上海连环画领域“一只鼎”的贺友直迎来九十高龄,而他所在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则成立60周年。为庆贺“双喜”,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市城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联合策划主办《率真贺友直·经典老上海》画展,定于下周一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二楼展厅揭幕,翌日正式与观众见面。昨天记者得缘亲临布展现场,先睹为快。
观众对于贺老透着浓浓市井气息的画风早已不陌生,贺老坦言一生中办过无数画展没有必要再办了,于是人们看到的这个画展有些另类,线索不是画,而是人,满肚子故事的贺友直本人。
渗入生活的画才有底气
走进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略带俏皮的贺老木雕像,光亮的额头、夸张的老花眼镜、大大的鼻头,木雕的原型是贺老的外孙为他画的一幅漫画。木雕左侧,贺老用24幅图“自说自话”,道出他所走过的那一路。
画展展出的多为贺老2000年以后的新作。比如创作于去年的一组《城市边角》,均取材于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有的是对社会上一些不文明、不和谐现象的批评和讽刺,有的是对一些社会现象所作的感慨和反思。一幅题为《家有ATM机》的画作生动地描摹出个别贪慕虚荣、不思进取、一味“啃老”的社会异象。而贺老将描绘两个对宠物狗宠爱有加的人物场景风趣地题名为《第二十五孝》。至于《山乡巨变》、《朝阳沟》、《十五贯》等贺老几十年前创作的连环画,则被置于一排木质书架上,待人细细翻阅。
展览中,记者留意到更多的画作其实“变身”成了文化产品,以更为生活化的形式亲近着老百姓。一沓信笺、一张贺卡、一札藏书票、一套明信片、一条丝巾、一帧杯垫、一盒娱乐筹码、一座黄包车烛台向人们再现这样的情形:红砖墙、青瓦顶,窄窄的老虎窗半开半闭,咚咚的叩门声似乎还回荡在重重叠叠的里弄中;街头巷尾,黄包车夫、扦脚工、卖报童、押宝人、裱画师、兑币“黄牛”来来往往,为这座城市腾起袅袅生气。连环画本就是俗到底子里的,也只有渗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才更有底气。
酒是他的“生命口服液”
展览特别还原了许多颇具生活气息的场景,多元立体地再现出贺老的率真。有一个展区摆满了365个黄酒瓶。瓶贴全是贺老的画,瓶盖上印的小字竟是“爸爸的生命口服液”,这是贺老的女儿写的。据了解,除了画画,贺老就喝酒这点爱好,尤其喜欢喝黄酒,一天一瓶,倘若不受限制,一餐一瓶都不是问题。女儿笑言酒简直是爸爸的“生命口服液”,因为如果哪天爸爸对酒兴致不那么高了,那就说明他的身体状况可能出了点小问题。
此外,一张贺老散步路线图也首度“曝光”,他习惯从巨鹿路的家出发,途经襄阳路、淮海路、陕西南路,偶尔还会上百盛、巴黎春天百货公司溜上一圈。
贺老位于巨鹿路上的家被1∶1地“搬”来展厅。从1956年至今,他一直住在这幢新式里弄公寓中。“大门口”挂着蓝印花布的帘子,只见“贺老”(根据贺老照片放大成真人大小的纸板)正随手掀开帘子探出头来,问道:“撒宁啦?”(声音来自录音)踏进屋,惊觉这家真小,总共只有25平方米。不过就这小小的空间还被贺老分隔成了四小间,一间自己住,一间给女儿,一间用于会客,一间则是工作室,并美其名曰“一间四室”,一平方米多一点的阳台则被他改成了卫生间。
家中物什都是有些年岁的,老桌子、老板凳、老门、老窗、老酒、老笔墨……记者留意到被搁置在一张桌上成为“桌面”的,其实是一块残破不堪的大木板。据说这块木板在贺老家里待了二三十年,发挥着多重功能,接待客人用它,吃饭用它,作画用它,有时还在上面裱画。而另一张边桌上放了一幅老花眼镜、一份《文汇报》和一张折过一道的百元大钞,据说这正是贺老家中的真实情形,比如上午看看《文汇报》是每天雷打不动的习惯,又比如桌子上总会搁点钱,因为时不时有人敲门收个水电费又或者家中什么东西坏了需要付个维修费。贺老眼下正在家中创作的一幅画也被复制到了展厅,这是一幅1米见方的草稿,名为《白相大世界》,建筑与人物都只勾了个轮廓,定稿打算放大至两米见方,将是其迄今尺幅最大的画作。走上一遭贺老的“家”,人们不难发现,老人对生活的要求真不高,心思全花在创作上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