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差股重组,业绩翻几倍、十几倍,股价急速飙升……这一往年常见的现象在今年中报中已不复存在。迄今为止,重组股业绩成倍增长的仅ST永久、都市股份、宝信软件等少数几家,其中ST永久增长3.41倍,每股达0.216元,那是因为转让原永久厂一块土地所得,公司主业并无盈利;都市股份净利增长虽达1.35倍,但每股0.10元的盈利相对去年全年0.40元来说,还是令投资人失望;而依托宝钢集团增长99%的宝信软件每股也不过0.101元。翻翻这些股票的K线,以往的激动人心夫复何在? 重组,从来是股市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但是今年中报重组股却成为业绩滑坡的主要群体。粗加分析,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新重组公司 业绩并未翻身 公司换了大股东,业务彻底重组,本来应该旧貌换新颜,可事实并未如此。好一点的扭亏为盈,如买壳ST黎明的ST沈新开,从去年-1280万元增至546万元,每股也就3分钱。差一点的利润不增反降,如买壳ST昆机的交大科技,每股从去年1分钱降为1毫钱;强庄股长春长岭,不久前刚刚同中国房地产集团和上海唯亚公司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业绩更是大幅衰退,由去年4250万元滑至500万元,下降88%,剔除非经常性收益还亏损1330万元;而由农业转向房地产业的先锋股份,中石化系统重组先锋湖北兴化,更是从盈利转为亏损,前者每股亏0.22元,后者每股亏0.236元,亏得都还不少呢。往日新大股东接手,就端出一盆丰盛大餐的喜人情景已成过眼烟云。
老重组典型 不融资毋宁死 还有一些重大重组已满一年、业绩也都辉煌过的典型,满以为可以增发圈大钱,又谁知“好事多磨”,资金接不上,盼一年可以,两年三年又如何撑得下去?如大牛股英豪科技,1999年重组成功时每股收益高达0.88元,净利润2.4亿元,看看圈钱无望,业绩一降再降,今年中期降至1300万元,每股收益仅0.029元。又如当年重组北京天龙的兆维科技,重组泰山旅游的浪潮软件,重组厦门国泰的新宇软件,都是响当当的科技股,今年中期净利分别下降49%、47%和92%,已出现“接不上气”的征兆。另如上海科技(原异型钢管)、创新科技(原厦门大洋)、神龙发展(原福建福联)、东盛科技(原同仁铝业)等,都有类似情形。更别说被重组者掏空的ST国嘉、ST长控、ST松辽、ST高斯达之辈了。
待重组新东家进进出出好烦恼 至于待重组企业,则已不是一纸公告就可大功告成,而是要经过几番折腾,几进几出,时间长的还要捱上好几年。看看宜宾纸业,1亿股总股本、3000万股流通股,典型的迷你小盘,每股净资产也还有1.64元,可就是“名花无主”,先说五粮液收购,后又说四川日报收购,到今年4月决定同四川日报、云南日报一起投资组建纸业公司,业绩呢,继今年中期亏损后三季度又发出了预亏公告。再看看兰陵陈香,去年6月底就公告说,已经同北京中科软件集团签订了股权转让意向,当时股价从十三四元直涨到25.5元,送股除权后还有20多元,如今一年多过去,“意向”还是“意向”,股价斩去一大半,业绩则由2000年盈利2000万元减至2001年盈利1200万元,到今年中期亏损1140万元,并且第三季度也已发出预减警示。还有如长征电器,今年3月同上海一家企业签署了《股权转让意向书》,由于“双方在进一步磋商过程中未能达成一致意见”,6月即终止转让。更别说北京林德海准备托管ST纵横,以及同步电子欲重组永生数据法人代表却遭逮捕的重组游戏了。
即使重组成功已无往日激情 也许正是因为重组企业新东家进进出出、真假难辨,所以一旦宣布重组成功,也已失去往日的激情。如几经折腾终于尘埃落定的重组股中国泛旅,终于传来北京航天卫星公司成为其大股东的好消息,公司也改名为“中国卫星“,可中报业绩每股仅1分2厘。 又如上市后从无好表现的工益股份,一两年前曾由攀钢象征性地成为其大股东,最近终于嫁给了深圳多媒体公司,股票名称也改为“鹏博士”,可中期也就74万元净利,每股1厘。还有诸如铁通入主的邢台轧辊,西安飞天入主的石油龙昌等等,最多也就是“扑通”响了一下就没有声音了。 所有这些,问题出在哪里?主要是重组难度越来越大。一方面,随着各种会计准则的出台,监管越来越严,要包装利润也越来越难;另一方面,随着中科案被追究法律责任,借重组操纵股价的法律风险已越来越大。事实上,接过一堆烂资产,谁也没有本事点石成金,办企业是非常艰苦的事,抱金娃娃之类只能是讲故事。但重组购并,毕竟是世界上所有股市的永恒题材,重组不出彩,股市就没热点。在垃圾股假重组遭到压制的同时,以强强联合和股权购并为特点的实质性重组已经起步。看来,投资理念也要重新改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