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957年出生的台湾自然写作者刘克襄,一直关心鸟类、生态、动物、环保等。身为“自然观察解说员”,他从事自然观察、历史旅行与旧路探勘近三十年。世纪文景于近年先后推出他的《11元的铁道旅行》、《男人的菜市场》两部作品。 9月8日,刘克襄在上海季风书园开讲,分享了自己的几个旅行故事,观察当地自然环境和当地人的生活状态。“我是透过这个希望大家在菜市场买卖里面可以意识到我买菜的动作是保护环境的动作。” 他的关注点首先是饭桌上的各种食材,大米、麦子、油菜、鸡蛋等,都有不为人知的学问。 对于越来越热的有机食品,刘克襄认为,“有机”这两个字不是在吃得有机,而是生活上。“有机”这两个字不能变成商业品牌的定义,应该是一种生活价值,因为你不相信“有机”,所以你说是假的,这样否定恐怕也不可以。
台湾东海岸的水稻田 第一个故事,台湾东海岸有一片水稻田,台湾的水稻田当然没有大陆的辽阔,这一片水稻田是台湾产米,米价最高的地方,叫池上。15年前已经不用喷药,不用化学肥料来栽种这一整块区域的全部水稻。台湾也算一个是以米为傲的海岛,池上的米跟内地的东北米较接近,是那种长方形的米,是做日本寿司的米,台湾是以这种米为主,跟广东或者是江南那种适合炒饭的米是不一样的。这种米称为蓬莱米,这种米每年都会参加台湾比赛。会有排行榜第一名到第五名,台湾的十大好米(排名)第一年它就得到冠军,第二年还是冠军,到第三年没有名次,因为我们没有参加。最有名是这种米,就是用天然光照,是有机的,所以是日晒有机鲜米,他比台湾所有的稻米都贵,它是自己定价格的。问题来了,如果那一年风调雨顺,所有米的产量都增加了,米的价格就会下降,这个米的压力就很大,它的价格本来就高,大家都买便宜米,你的米就很少有人买。但他坚持不降价,这个村子的人想办法把米转为其他东西,把米做成米的冰淇凌、蛋糕、吐司、面条,做米的一系列研发。 我从台北坐火车到东海岸,很多大陆背包客或团体旅游一定会去东海岸,我会建议你坐火车,在池上下车,池上最有名就是饭包跟米。我常常到池上下来,我会在池上小村子逛,在小村子里我有很多朋友,我几乎每一年都会去一趟,包括今年也会去。让我感动的是,这里的农户跟其他地方的农户不太一样,10月份以后,这里的农户稻子收割了,没有事了他们会听演讲,他们会有系列主题演讲,会找我去谈生态旅游。有一年,找的第二位是厨师,第三位是画家,第四位是钢琴师。农户要听音乐,最后他们找了一个舞蹈团,云门舞集在这里表演。池上的农户也有书架,不会放鲁迅或者老子,放的是跟农作有关的书,会放一排。池上农户会读书,种这个稻子有笔记,几月几号种什么稻子,今天是什么天气,当我得第一名每一个人都会借我的笔记去看,所以竞争非常激烈。去年10月,我在池上看到一个没见过的一个商家的牌子,名字叫“甘盛堂”,我以为是中药铺,进去发现不是,是卖面食的。两个老板一位换了肝,一位换了肾,他们又有糖尿病,所以叫“甘盛堂”。 他们本来是养病的,结果好山好水病情控制住了,他们对这里有情感了,人生每一天醒过来都好像赚了一天,两个人就讨论回馈这个地方,怎么回馈?两个人发现池上人有一个苦恼,就是风调雨顺米价高,卖不出去,研发米的面条是从他们两个开始的。他们的面星期五卖到星期天,为什么只卖三天?因为周日下午卖完他们两个就离开这里,去高雄,一个是治肝,一个是治肾,星期二回来准备,准备把米做成面条,直到礼拜五中午开始卖。 他们选择澳洲进口的自然牛筋以及台东活体猪肉,跟池上农户合作蔬菜跟米,他只卖两种面,牛肉面和炸酱面。我进去的时候是唯一的客人,第一碗拿到我前面已经45分钟,因为是米做的面条,米煮熟要十几分钟,非常麻烦。吃起来因为有米的味道我很喜欢。 我晚上10点第三次走进这个房子。他们讲,他们没有觉得自己赚到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就死掉了,所以每次煮出来一碗面,不管是炸酱面或者是牛肉面,是煮出来给自己吃,用这样的心情拿到你的面前给你吃的。我忍不住问,你这些材料怎么来的?牛肉是澳洲的,池上是一个米乡,蔬菜非常少,这里的农户种蔬菜基本上都是给自己吃的,所以他们种的蔬菜不会喷药。这边的猪吃的会比台湾其他地方好,这里的猪是往外面送,外面的猪是不可能进来的,这里的蔬菜和猪都不用药的。每天早上醒来,农户沿街卖菜,卖一两圈之后卖不出去再到菜市场摆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