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多元的海派文化浸润下,从初创到成熟,发展得最为成功的戏曲,是沪剧和滑稽。
沪剧和滑稽的强盛,标志着多元的海派文艺在沪空前辉煌
沪剧起始,取名“本地滩簧”,是上海开埠以后随着上海都市化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本地剧种。在此以前,它只是一种乡村田头山歌,流行浦东,称为东乡调。这从民国初年灌录在百代和物克多唱片里的唱腔和说白中便可辨听出来,如“油煠桧、难为情”的阳平连读变调,上海县包括浦东地区的上海方言有别于当年归属江苏的宝山、松江等地区。
好在百代公司在1911年就录制了本滩初进城时第一批唱片,首张录音的唱片《王长生》由陆金龙用女声演唱,此外还有何兰卿、施兰亭、赛金龙、王筱新、陈少卿等人唱的《庵堂相会》《拔兰花》《卖红菱》《男落庵》《赠花鞋》《小分离》等。
王筱新、王雅琴,孙是娥、刘子云,丁少兰、丁婉娥,是早期上海滩簧时期(唱片片心上又称东乡调或申曲)灌录唱片最多的三对搭档。
早期的申曲多角度地真实展现农村平民生活面貌。特别是表现男女青年情爱生活,在沪上的多种最初来自草根的地方戏曲中,没有哪个剧种有像沪剧那样,对农村中普遍存在着的青年男女为了追求婚姻自主坎坷遭遇,进行如此深刻的表现和具体揭露,如《拾打谱》《卖红菱》《卖妹成亲》《女落庵》《赠花鞋》,这是早期沪剧——申滩最有光辉的一笔。
沪剧在表演年节文化和民俗游艺主题方面,唱得有声有色。如丁少兰、丁婉娥的《游花园》,王筱新的《绣荷包》《出灯》《张凤山看灯》等。上海到20年代,新鲜景象层出不穷,令人耳目一新,王筱新编唱一曲《改良游码头》,口齿清晰,不落腔,不见吸气,中气十足,连缀说出,一泻千里,除了头段32句引头外,在一张半唱片里用9分钟时间,一共唱了265句上海城市见闻。从《游码头》演出受欢迎的狂热程度,可见上海人对生活在上海的那种满足和自豪感。
沪剧剧目主要表现现代,深刻揭露家庭社会矛盾,扬善惩恶。如《陆雅臣》就是一出重头骨子戏,是以青浦实事衍化而成的剧本,自世纪初唱起不断提升到40年代,人物性格表现越来越得深入,留下了“卖娘子”、“回娘家”、“叹五更”、“求娘子”、“求岳母”等多场情感戏的唱片。1946年,施家剧团施春轩、施文韵灌录的“求娘子”、“求岳母”唱片情节展开自如、唱词幽默,如“啊,丈母娘!我俚亲姆妈,好姆妈!我女婿看见侬丈母娘像刮辣辣辣辣辣辣撑开乌云重见青天面。侬大人莫作小人真,宰相肚中可以行。”“求拉呒结果霉头触到哈尔滨,我俚丈母娘乃是面孔板得拉铁乌青。左思右想无办法,让我忙朝里,求求一只床浪人。(白)让我打个只电话进去。哈罗,大令!(唱)喔唷眼睛对我白钝炖,我今日里个面子失干净,我只得老是只面皮先叫应,长人勿做做矮人。”其妻嘲讽他:“昨日拿着迭点铜钿一定偷鸡猫儿性勿改,双脚踏进赌场门,除脱赢点金咾赢点银,银子阿曾撑穿屋头顶?洋房造拉啥地名?保膘要用罗宋人,红头阿三看大门,莫非侬汽车要买奥斯丁?”后来岳母想穿了,唱:“男是冤家女是债,无男无女像活仙人。我辣当中做难人……我也乐得做个圆活人。”最后陆雅臣谢谢姆妈个金佛恩。演唱语言表现得生活气息浓厚。
沪剧开始进城时,从唱片里听,伴奏乐器只有小锣、击板和胡琴三种乐器,十分简单。沪剧后来的迅速发展繁荣,完全是进入了文化金融中心的大都市后,在海派文化的宽容、自由、竞争的大氛围里,得天独厚而打造出来的。沪剧与西方话剧形式相结合,开创性地成功演出了中西融合的多场话剧式的“西装旗袍戏”250多部,实际上打造了一种上海的都市歌剧。沪剧对不少外国戏剧电影的改编十分成功,真正做到中西合璧地方化和沪剧化了。
上海滑稽戏,是上海开埠以后在都市化进程中应运而生、扎根市民生活的一种通俗喜剧。上海的滑稽戏先是在从留洋回国学生等在演出新剧(又称文明戏,即话剧)中插入的“趣剧”,演出在西式剧场中。随着上海商业繁荣、民众的娱乐文化发达,一批演新剧艺人王无能、陆啸梧、张冶儿、陆希希等纷纷自立门户,在新生的游艺场等处演出滑稽独脚戏,他们汇集了以上海方言为主的江南江北方言、口技、绕口令、贯口、山歌民谣、南腔北调,很快成为游戏场里最为注目的台柱。王无能、钱无量的各种方言、戏曲、市声杂唱汇合的“老牌滑稽”,江笑笑的具有社会意义曲目的“社会滑稽”,和刘春山的迅速反映时尚新闻的“潮流滑稽”,各具个性,三足鼎立,灌录了大量唱片,40年代起又开始组织剧团演出整本滑稽大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