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丛书说百年沪语 主编明携新书与读者“聊聊沪语和海派文化”

    100年前的上海话是什么样?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的“那些年的上海话”系列丛书可以为读者解答这一疑问。丛书由上海大学教授钱乃荣主编,汇编整理了西方语言专家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的5本沪语方言著作,见证了这一时期上海话发展脉络。这100年恰是上海话从农业社会的老上海话向现代都市新上海话转变最迅速的时期。明天,钱乃荣将携新书在上图书店与读者“聊聊沪语和海派文化”。

  此次重版的5本著作完全按原文编排,包括上海话全文都用原字。五本书分别取名为《开埠初期的上海话》、《19世纪晚期的上海话》、《清代末期的上海话》、《民国初期的上海话》、《1930年代的上海话》。在钱乃荣看来,上海话本身是一种快速反映都市文化变动的方言,并捕捉汇集了江南人生活中的细腻词汇。就拿烧饭做菜来说,描写烹调方法的动词有近20个:炒、煎、蒸、炖、笃、焖、煸、汆等。活跃发展的工商业也成为沪语的重要来源,包括纺织业中的“开司米”,出版业中的“书局”、“报馆”,银行股市中的“套牢”、“割肉”等行业用语。给人情通融叫“买面子”或“卖人情”;用“吃价”指人有能耐。这些词汇生动易懂,被沪语收纳并传播开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