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花园不是景观,只是一小片绿化地,它更多的是马路边的一个元素——所谓元素,它不见得是引人瞩目的,却也是必须具备的,它是城市的细节,并且体现在市中心洋房周边。石库门的弄堂口是不会有三角花园的,虹镇老街这样的棚户区也是拒绝三角花园的。三角花园曾经安逸静谧了好几十年,直至2000年代之后,本地青年不再去三角花园谈恋爱了,倒是被如潮的农民工青年男女看中,而后又被收废品的人看中,随着最后被房地产商看中。那一个三角花园就从这一条马路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比起当下上万平方米的大型绿地,有小桥流水,有假山楼台,三角花园实在是渺小,什么都没有,却自有它自己的惬意和用场。公共绿地属于城市的光鲜,三角花园倒是多了一点私人的感情。弄堂口若有一个三角花园,孩子们便有了天然的嬉戏之地,老人坐在长凳上聊聊天,好像这三角花园是自己家里的一般。幸好,还有那么几个经典的三角花园依旧存在着。
只是还有一些三角花园,园还在,情已逝,威海路人民广场的三角花园,原先的京剧角远近闻名,每天早上总有一二十个老人吊嗓子拉胡琴。评弹名家吴新伯告诉我,他母亲就住在附近,每天打开窗,便是一早上的京剧味道。十几年前有一部很著名的沪语电视剧《夺子战争》,其中已故著名演员白穆唱京剧的一场戏,就是在这一个三角花园拍的。后来三角花园改建,许是考虑到交通安全,改建后的三角花园,周边不再是低矮的冬青树,而是齐人高的铁栏杆,从此,再没有吊嗓子拉胡琴了。老先生们去了公园重新开辟一个京剧角。
上海总是在大和小之间寻找某种奇妙的平衡,犹如肥硕的帕瓦罗蒂总是要提着一条细长的白手帕上台演出一样。上海是一个大城市,恰有很多细小之物来点缀。三角花园的点缀,非常柔和,非常有分寸,甚至看不出它在点缀,因为,虽然地处马路街口,虽为“花园”,三角花园从来没有算作是公共意义上的花园,公共意义上的花园是那一些叫做公园的花园,因为在上海市中心的公园,也是那么袖珍,并且还玲珑,有一些公园原来就是私家花园,也是以小见大。历史最悠久的黄浦公园,仅仅31亩地的大小。淮海路的三家公园,复兴公园、襄阳公园、淮海公园,加在一起,也没有多少大,但是复兴公园法国风格,襄阳公园的东正教堂的背景,如花如画。复兴公园这一个私家花园保留了下来,也有毁于一旦的私家花园,比如半淞园,园林面积60余亩,园内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将近一半,所以选取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诗中的名句“剪取吴淞半江水”来命名该园。抗战期间半淞园毁于兵灾,所以,如今的上海人,都知道有一条半淞园路,却没人去过半淞园。直至2010年上海世博会,可以再世博园区看到这一条路,其实只是世博园区的一条通道。“剪取吴淞半江水”的景色,只能从历史资料和绘画中寻找它的风貌了。
摘自新书《为什么是上海》,作者马尚龙,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