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真诚和使命感深受普希金影响
深圳晚报:您翻译过普希金的作品,普希金也是茨维塔耶娃崇敬的人,您觉得她的作品中是否受普希金影响?
谷羽:确实受到普希金的影响。诗人普希金的真诚和使命感,对茨维塔耶娃的影响很大。茨维塔耶娃在刚刚提到的《别人不要的东西……》那首诗中,提到自己珍惜的头衔是“交谈者”,是“继承人”,跟谁交谈?跟普希金交谈。谁的继承人?普希金的继承人!因为普希金在《先知》一诗中曾描写上帝用剑剖开诗人的胸膛,掏出怦怦跳动的心脏,又把熊熊燃烧的炭火,一下子放进他的胸腔。茨维塔耶娃以这种方式与普希金相呼应。
深圳晚报:茨维塔耶娃的爱情诗跟她的性格一样奔放,她与丈夫、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等人的爱情,也曾在诗中有大量体现。
谷羽:有关茨维塔耶娃的爱情和爱情诗,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的读者说她:“丈夫只有一个,情人遍地开花。”她确实爱她的丈夫艾伏隆,但不够专一。她爱帕斯捷尔纳克,跟他通信十多年,她爱诗人里尔克,在我看来,属于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更多的是彼此欣赏对方的诗才。
深圳晚报:茨维塔耶娃曾描写过死亡,充满历史感。但诗人最终选择了自杀,这看起来是否是一种矛盾?
谷羽:诗人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让她不得不早早面对死亡。她在十七岁时写的诗就涉及爱与死的主题。
诗人一生始终处在矛盾当中,日常生活与生存意识的冲突中。她最大的愿望是全力以赴创作,但是艰苦的日子不允许她这样做,她必须承受繁杂的家务,为挣钱养家糊口写作,另外的苦恼是缺少读者。
回国后,女儿、丈夫相继被捕,使茨维塔耶娃陷入绝境,战争爆发,她带着儿子疏散到中亚的小镇叶拉布加,生活无着,申请在作家协会食堂当洗碗工,都难以如愿,再加上儿子跟她意见不合,还有疾病痛苦等原因,导致她最后走上了绝路,以求自我解脱。这是诗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是诗人自身矛盾和社会矛盾造成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