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是马尚龙先生继《上海女人》《上海男人》之后又一本上海题材新著。制造的背后因素是文化。在国际名牌还没有进入中国之前的过去,“上海”两个字是最高级的品牌。因此,认识影响、决定了“上海制造”的特定时期文化就非常具有意义。本书分为“先做‘小赤佬’”“一百零一家”“常住户口”“旧事百业”四组文章,引述的资料扎实,解读、阐释严谨,颇具厚重的历史感,尤其是对于“大上海大在哪里”和“海派格调”等话题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霞飞路对南京路的温柔叫板
南京路是上海的面子,淮海路是上海人的生活;南京路不是住在南京路的人购物的首选,淮海路是住在淮海路的人流连的生活场景。 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自己住在淮海中路,言语间无意识而又习惯性地闪烁着显摆和得意,却很少听到有人炫耀自己住在南京东路的。住在号称“大马路”的南京东路,也就是住在西藏路以东的南京东路,会有什么说不出口? 很长久的一段时间里,有一个定义式的结论,想必谁都不曾深究过:南京路和淮海路是上海两条闻名全国的商业街。当然不必怀疑这两条商业街的分量,没有深究的是在这两条商业街的背后:为什么上海会有两条繁华的商业街?这个命题如今或许觉得不知从何问起,一个城市里几条商业街算得了什么,商业城都是一座连着一座的,但是请不要忘记它们的历史背景,是在“很长久的一段时间里”,中国所有的大城市,都只有一条商业街。北京的王府井是北京的商业街,当然有商店的街还有,但是称得上商业街,称得上全国著名的只有王府井了。以前全国号称有十大城市,现在也仍旧有十大城市排行榜,但是我们无法列举出这十个城市的十条商业街。相形之下,上海的南京路和淮海路两条商业街,一直毫不客气地占据了商业街之首。上海的许多城市纪录,都是由这两条商业街缔造的。 在全国的江湖地位,南京路一直在淮海路之上,在上海,南京路也一直是老大。淮海路从来没有这般的荣耀。只是也是在“很长久的一段时间里”,常听人说起,他,尤其还是她,住在淮海路,这么说的时候,有意无意总是一点得意,甚至与淮海路隔了一两条马路,也算是住在淮海路的;很少有人很显摆地自称住在南京路。南京西路另当别论,因为南京西路在1945年之前叫做静安寺路。这些年来,当有人讨论上海的味道、格调的时候,好像更多地是在举例淮海路,多少有点冷落了南京路,中华第一街…… 南京路俗称“大马路”,还有二马路到五马路,像跟班随从一样,足见南京路的老大霸气。曾经有句俚语“外国大马路”,意思是说,外国最著名的马路,也就相当于南京路的外国版,虽然有点点自大,也是渲染了南京路的至高无上。有四大公司,有亚洲第一家宽银幕的大光明,有国际饭店,有跑马厅。淮海路没有一览众山小的气势,南京路是当然的第一,淮海路一直自甘第二:第二百货商店、第二食品商店、第二医药商店。淮海路的店有两个逊,大部分商店只有底楼,鲜有二楼,稍大一点的店,当中还会被弄堂或住家楼梯隔断,妇女用品商店至今还是断断续续,第二百货商店(如今已绝迹),当中横着一条大弄堂,二楼商场是在弄堂的过街楼上贯通的。这两个逊,至今仍旧是那些老店的奢华不起来的胎记。 为什么就是有不少的人更加钟情淮海路? 南京路是上海的面子,淮海路才是上海人的生活;南京路散发出来的是气派,淮海路内敛着的是格调;南京路不是住在南京路的人去购物的首选,淮海路是住在淮海路的人流连的生活场景。以至于当下,人们会说,南京路是全国人民的南京路,淮海路是上海人的淮海路。有人以为这是地域的歧视,乍一听,像是这样,再想想,其中自有上海的市井文化、上海的审美价值的错落,还有上海工人阶级之间和职员阶层的身份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