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与文学互动中研究上海文学

    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上海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毋容置疑,世界上新的文学理论、文学思潮、文学作品大多通过上海引进中国,上海也成为追随世界文学潮流运用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方式进行文学创作的实验场,从而逐渐影响到中国文学的嬗变与发展。

  从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美学角度展开对于上海文学的研究,呈现出文学外部研究的某些缺憾;从新批评、阐释学、结构主义批评等方式展开对于上海文学的研究,又呈现出文学内部研究的某些不足。文学的文化研究在某种方面弥补了某些不足。

  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视为文学研究“方法论热”时期,域外的各种文学理论、研究方法被先后介绍进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几乎成为了文学研究新方法的演练场:英美新批评、原型批评、阐释学批评、女性主义批评、精神分析批评、接受美学批评、结构主义批评、新历史主义批评,囫囵吞枣式地运用新观念新方法,成为当时文坛的一种现象。回眸这一时期的文学批评,模仿多于创造,求新长于深入,形式大于内容,过程重于结论。虽然,当时学界诸多人士对于文坛的这种新概念新名词漫天飞的现象多有诟病,但是现在看来,倘若没有那时候的模仿与求新、形式与过程,我们的文学批评也许仍然会单纯延续传统的社会学、历史学、美学批评等方式,我们的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也会止步不前。

  在探究与追踪西方的文艺理论与批评方法中,新批评的以文本为唯一的研究对象,原型批评的从集体无意识关注原始意象,阐释学批评的根据文本本身来了解文本,女性主义批评的从颠覆男权争取女权角度观照文学等等,也许人们看到文学研究又落入了相对狭窄的研究视阈。20世纪90年代,文化研究理论的引进与研究方法的兴盛,一定程度拓展了新批评、阐释学批评过于关注文学的内部研究而忽略文学外部研究的倾向,成为文本中心主义的某种反拨,在大众文化盛行、社会批判意识回归过程中,文化研究得到文学研究界广泛的认同和运用,文学研究拓展出一片新的天地。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上海———现代中国的钥匙》中指出:“上海,连同它在近百年来成长发展的格局,一直是现代中国的缩影……上海提供了那用以说明现代中国已经发生和即将发生的新事物的钥匙。”由于上海飞速发展的历史与现实,由于上海在中国乃至世界重要地位,上海一直受到世界的关注与研究,可以说已经构成了一门新兴学科———“上海学”。从文学发展的历史看,上海重要的历史地位与影响毋容置疑,世界上新的文学理论、文学思潮、文学作品大多通过上海引进中国,上海也成为追随世界文学潮流运用新的文学观念和创作方式进行文学创作的实验场,从而逐渐影响到中国文学的嬗变与发展。

  对于上海文学的关注与研究,历来成为中国20世纪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从社会学、政治学、历史学、美学角度展开对于上海文学的研究,呈现出文学外部研究的某些缺憾;从新批评、阐释学、结构主义批评等方式展开对于上海文学的研究,又呈现出文学内部研究的某些不足。文学的文化研究在某种方面弥补了某些不足,虽然文化研究在总体上仍然是文学的外部研究,但是倘若我们结合文学的内部研究的方法,可以弥补如上某些缺憾。

  人们在阐释文学的文化研究时,往往强调文化与文学的互动:用文化学方法来研究文学,借助文本来研究文化。我们运用文化研究方法研究上海文学,也正在于文化与文学之间的互动,意在通过对于上海文化语境的分析,研究上海文学的发展与嬗变;通过对于上海文学发展与嬗变的研究,分析上海文化的内涵与特征等。采用文化研究方法研究上海文学,拓宽了我们研究的视阈,拓展了上海文学研究的境界。在运用文化研究方法过程中,我们仍然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运用其他有关的研究方法,使我们对于上海文学的研究更加切实和丰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