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新出版的《上海文学》上,刊登了台湾知名学者周芬伶发现的张爱玲与其第二任丈夫赖雅的6封书信以及张爱玲致华盛顿英国大使馆的申诉信件、张爱玲未发表的两篇论文的情况,以及赖雅日记里关于张爱玲的细节,这些足以反映张爱玲海外生活真实境况的资料均系首次在内地公布。
学者陈子善表示,张爱玲写给赖雅的家书,体现了很多她所谓的“不足为外人道”的话,学术价值不容忽视。
袒露淹留香港苦闷心境 《上海文学》主编陈思和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此组文章今年6月曾发表在台湾文学期刊《印刻文学生活志》上,该杂志经与《印刻文学生活志》联络,并获得了周芬伶、苏伟贞的特别授权。
据悉,张爱玲研究专家周芬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搜集赖雅资料时,在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图书馆发现了一批张爱玲家书。此后经多次搬迁,将这批书信和赖雅的照片悉数丢失,只剩下一张信件投影片。直到今年《印刻文学生活志》主编经上海学者陈子善介绍向周芬伶问起这批资料时,才依赖美国友人提供的打印件重获此资料,然而已仅存6封。
据周芬伶介绍,这6封信写于1962年1月至3月,正值张爱玲淹留香港为电影公司写剧本期间,身在美国的赖雅再度中风,张爱玲为赚生活费不得不在香港苦撑写剧本,电影公司对剧本却很不满意,改了两次,酬劳还迟迟没有下文,连返回美国的旅费都没有了。
周芬伶认为从整体看这些信件有多重价值。此前张爱玲与赖雅婚姻不美满一说非常盛行,1961年10月张爱玲在花莲游览途中传来赖雅中风的消息,按理她应急速返回美国,然而她却去了香港。此事被普遍认为是张爱玲第二次婚姻不幸的“明证”。
然而从这些信件中可以明确看出,40岁的张爱玲正值创作盛年,她和赖雅为未来规划了宏大的蓝图,满怀希望地憧憬1963年可以迁居到纽约,在大都市中东山再起。但是首先必须赚到一笔钱作积蓄并为赖雅治病,因此张爱玲在得知赖雅病情并不严重后,仍决定前往香港创作剧本。
从信件内容可以看出张爱玲和赖雅之间确实相濡以沫,情深意浓,而且张对赖雅颇有母亲对爱儿的宠爱之情,近30岁的年龄差距并没有成为二人相爱的阻隔。同时,张爱玲梦想定居纽约、与终身好友宋淇因剧本交恶等问题也在这六封信中首次披露。
期待编纂《张爱玲书信集》 陈子善说,张爱玲上世纪60年代以后在美国动荡拮据的生活状况和无法静心创作的精神状况,虽早有研究者关注,但大都语焉不详。7年前夏志清教授公布了张爱玲1963年至1982年间给他的100封信札,5年前刘绍铭教授公布了张爱玲1966年至1967年间给他的18封信札,使外界对那时张的心境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夏、刘毕竟是友人,在这些信中张爱玲很矜持,写得比较抽象。而今通过这6封家书,一个更为完整更为真实的张爱玲终于得以呈现。
他同时表示,学者苏伟贞提供的张爱玲致华盛顿英国大使馆的申诉信件则澄清了她两度留学于香港大学过程中不大不小的纠葛,从中也凸现了她性格上的主要特征:凡属于我应得的我必斤斤计较。
早就有人指出“张之书信,更富张味”。陈子善表示,他相信美国马里兰州立大学图书馆保存的张爱玲书信肯定不止6封,未来应该会有更多的张爱玲书简面世,使编纂一本较为完备的《张爱玲书信集》成为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