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八骏”刮起“西北风” 上海文坛重审文学海拔

雪漠、王新军、马步升、阎强国、张存学、叶舟、史生荣和军校,这八位尚未被公众熟知的甘肃作家,在上海文坛刮起了一阵“西北风”。昨日,“甘肃文学论坛小说八骏上海之旅”启动后,除文学论坛外,“八骏”还将陆续在复旦大学、上海图书馆向沪上读者展示强悍、粗犷的西部文学图景。 

    此次活动主办方之一、《上海文学》主编陈思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文学》同时在“九月号”上推出了“八骏”的创作专号,自己当初读到这些稿子时便感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不忍卒读的悲惨传奇、童话般的人生和寓言体的现实、亦庄亦谐的反讽手法,他们的创作能力令人玩味不已。”陈思和认为这些足以引起文坛的关注。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雷达对西部文学现状分析道,上世纪80年代,社会刚刚经历了裂变,社会力量与西部深厚的文化积淀相撞击,使西部产生了一大批重要作家,如贾平凹、陈忠实等等,文学呈现“西高东低”的情景。但到了90年代中期,随着经济状况的改变,江南一带的审美意识与当代社会更为接近,东西部文学地位发生了偏转。由于相对封闭,西部确实存在未被广泛认识到的强大的审美元素,但对于西部作家而言,开放、包容的心态同样需要。 

    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王安忆称此次对甘肃文学的关注改变了她曾经对西部文学的看法。“相当长一段时间,我是根本不看西部文学的。”她认为,当下西部与上海一样,都被贴上了很多标签,被概念化、抽象化了。一提及西部,必然是野蛮、荒凉、原始、大自然、玉门关、敦煌等等情景。她担心在这些标签的暗示下,甘肃作家的创作也尽是一幅“大漠孤烟直”的场景。然而接触到这八位甘肃作家的作品后,她发现自己的预设完全错了。这些作品完全与标签化的炒作无缘,都是以具体的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阐释人类应共同面对的困惑。 

    “甘肃作家执着于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也是西部作家抵抗市场的一种姿态。”王安忆说,综观当下中国文坛,写得最粗糙的就是长篇小说,一些连短篇叙事能力还未掌握的作者,也得以频频出版长篇作品,短篇小说反而显得很冷清。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