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也是一种乡愁

  孔明珠(她的粉丝称她为明珠JJ。JJ者,姐姐也)新出的美食随笔集《烟火气》有如一只鸽子,翩然飞到我手中。迫不急待地读起来,一股烟火气果然将我熏得东倒西歪,垂涎三尺。与她此前出版的《孔娘子厨房》、《煮物之恋》相似,不与人家比富贵,比排场,随处可见的寻常食物恭恭敬敬请进门,一番体贴入微的调教,一盆盆美味佳肴就出落得有模有样,活色生香。
  孔明珠美食随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放松。行文放松,就像与朋友挤在厨房里聊天一样,某种食材如何处理最妥当,如何搭配又别具风情,如何操作最能达到完美境地,或最能讨得亲朋好友的欢欣,可以交流,甚至争吵。选题目也放松,春韭晚菘,田螺毛蟹,草头干丝,甚至寿司羊排,都信手拈来,洋洋洒洒地铺排成篇,七转八回,趣味盎然。比如她收到朋友叫快递送来的春笋,当晚做来品尝,“夸哧夸哧,夸哧夸哧,这个季节,只听到耳边传来嚼笋的声音,年轻的声音,新鲜的声音,春天的声音”。她就是用这种朴素的吃相来赞美食物的。
  最让读者感动的是,孔明珠笔下有一种上海主妇的务实精神,以及环保主义者对世间万物的珍惜态度。比如:“砂锅的残汤积聚了物质的精华,用它煮成的泡饭鲜美无比,我常常如法炮制,使餐桌上的收尾进入高潮,人人摸着滚圆的肚皮喊太好吃吃不消啦。可是一次,一位女友说反复沸腾的汤里面,二恶因的含量很高,精瘦、矜持的她夸张地说,你们都在吃毒品!”在上海人世代钟情的泡饭面前,孔明珠只想到中国人惜食惜福的传统,以及关心鲜美无比的口感,决不会考虑“二恶因的含量”,所以她也不会精瘦并矜持,她永远是快乐的。但是呢,她又会莫名其妙地在某种食物上面投注女性的感情,作出超乎营养和味觉之上的选择。比如她跟江南一带的老百姓一样,爱吃螺蛳,还特别追忆自己与父亲一起同桌吮螺蛳的场景,但是文章至结尾处,笔头一转:“到海边的沙滩上玩,大家都喜欢低头寻宝,期待捡到一只有美丽花纹的海螺,如果它足够美丽,你不会想到先去火上烤一烤,吃掉它的肉吧,那样太不解风情了。”这里就表达了孔明珠的美学价值,在物质层面之上,有精神层面的考量。所以,她就不是一个百无禁忌、以味蕾感觉为唯一享受的老饕。
  美食随笔,不能停留在舌尖的感觉,一定要写出人情世故,诚如蔡澜所说:“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这一点,我与孔明珠都是有同感的。孔明珠这本书里有好几篇都是通过美食来怀想亲人,追忆青春,这也使得文章升华至一种更高的境界。这种人文情怀的表达,首先要求作者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生活细节的把握,比如她写到静安面包房,就首先注意中老年人的服装,在风尚刚刚解禁后呈现的久违的老克勒腔调,并有点自豪地表明自己的上海人身份,强调过去与这种法式面包有缘,那么吃面包也成了重新确定身份的集体行为。然后反观今天的年轻人,受此文化背景的影响,也会“用外文旧报纸卷上一打玫瑰花,提一根中外合资面包房刚刚烘烤出来的法棍,上海第一代小资行走在淮海西路法国梧桐的浓阴下,美女就此一排排倒下”。
  再比如孔明珠写到父亲——与鲁迅同时代的出版家孔另境先生,不止是简单地回忆跟着父亲品尝某种风味,而是锁定某一历史阶段,一个正处于叛逆期的女孩子与她的运交华盖的父亲,在风雨如晦日子里的相守——事实上却成了对峙,但“只有讨论吃什么,怎么做,好不好吃才是我与父亲最和谐的一刻,回忆起来,扬州煮干丝就是这样一碗沟通我与父亲情感的可贵佳肴啊”。许多食物之所以鲜美,甚而终身难忘,就因为添加了岁月与情感的佐料,更因为时空环境都发生的不可逆转的改变,成了不能返回的“历史现场”。所以看了孔明珠的这本《烟火气》后就会明白,美食固然需要色香味型器的并美,更需要对世故人情的洞察与感悟。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