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珠,祖籍浙江桐乡乌镇,生于上海。曾在上海文艺出版社工作十年,后东渡日本,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写作。前《交际与口才》主编,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作家协会理事。著有《东洋金银梦》《上海闺秀》《孔娘子厨房》《七大姑八大姨》《上海妹妹》《煮物之味》《烟火气》《亲爱的咪咪噜》等。
老房子没有电梯,一级级拾阶而上,孔明珠的家,就在最顶端。一进门,地板干干净净,什物摆放整齐,房间里回荡着莫扎特。女主人笑着说:“知道你们要来,稍微收拾了一下。”语气满是主妇的自豪——开了“孔娘子厨房”这个博客的她,平时更习惯的,大概是被人称作“煮妇”。爱吃、会吃,也爱自己下厨烧几只小菜,烧完再把菜肴的色香味形诸文字,说是“煮妇”,可真是再恰当也没有了。“孔娘子”美食随笔专栏,也早成了她的品牌。
书橱醒目位置放着苏青的书,让人不禁好奇,孔明珠如此热爱世俗生活,是否有苏青的影响。她略一沉吟,说:“是有人说过我的文字像苏青,但我其实只细读过她的《结婚十年》。”看来,确有些人生性就迷恋这世间的烟火气的。但有趣的是,最早影响她的书,却是《水浒》:“小时候正值‘文革’,到处乱糟糟的,父亲怕我在外面跟野孩子学坏,把我关在家里。我就翻来覆去地读《水浒》,读了好多遍。”她的父亲,是著名作家、出版家、文史学家孔另境先生。
但和收藏了诸多新文学版本的姐姐孔海珠不同,孔明珠喜欢外国文学,书柜里的藏书,也大多与之相关。她最近在读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写在身体上》,因为现在美国的女儿刚读过这本书的英文版,很喜欢,“我想读后可以和她交流感想”。平时她用来写作的那间小一点的房间本来是女儿的,自从女儿出国读书,就归了她,杂七杂八放了好些书,书柜最底下摆了一套《周克希译文集》,是周先生专门送给她的。书柜上还贴了好几张纸片,抄着来自不同作家的格言。孔明珠喜欢雷蒙德·卡佛,这些纸片,也曾经贴在卡佛的工作台旁。不同的是,其中多了一张,是卡佛自己的话:“一个作家要有面对一些简单的事物,比如落日或一只旧鞋子,而惊讶得张口结舌的资质。”孔明珠说,这是她作为“菜农”在“小众菜园”论坛看到的。
书房里放着一个相框,里面是孔明珠的爱猫“咪咪噜”的画像,上面还有“咪咪噜外滩迷失记”的字样——这是画家黄石先生的彩铅绘本的书名,书的主角正是咪咪噜。这只害羞、腼腆的小母猫,在女儿留学国外的日子里,成了孔明珠最最疼爱的小朋友,无怪乎朋友曾戏称咪咪噜是孔家“二女儿”。可惜的是,它实在太害羞,整个采访过程中,一直藏在一个柜子顶上,以怀疑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孔明珠说,我们运气不好,“那次村长(陈村)来玩,咪咪噜可是主动出来看热闹的!”
十问 Q&A
Q: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藏书?
A:估计两千本左右。
Q: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不记得了。
Q:您最近买的一本书是什么?
A:英国女作家珍妮特·温特森的《写在身体上》。
Q: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大多数网上购买。
Q: 您每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因职业关系,收到的赠书比较多,自己掏钱,一百左右吧。
Q: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了不起的盖茨比》《世界美如斯》。
Q:看书时候的最佳佐料是什么?
A:鸭胗肝之类。
Q: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的比例是多少?
A:百分之五十,对半。
Q: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周克希老师翻译普鲁斯特的《追寻逝去的时光》。
Q:如果只让您带一本书去某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我自己写的《七大姑八大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