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电脑前为《亲爱的咪咪噜》一书挑选照片,耳边响着刚刚离世的美国天后级女歌手惠特妮·休斯顿的歌声,她奔放而又深情的演绎,每一次都仿佛花尽了身上所有爱的能量。我从年轻时就喜欢她,反复听她的唱片,虽然听不懂英文歌词,然而每每听得荡气回肠,感动到想随便哪里抓一个人去使劲爱爱,活着才有意义。 但是,你我都知道,爱人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无论恋人之爱、朋友之爱、夫妻之爱以及林林总总与人这个动物相关的爱,到头来都难免会有大大小小伤害或被伤害的痛楚。有节制的爱变成一种美德,于是,在流水般的日子里,我们怀着轻微的遗憾,小心地爱。 熬过“无处寄放的青春”,走过我忙碌粗糙的中年,终于,一个女人向晚(年)而生了。2005年,我亲爱的女儿妞妞离开我去美国留学。在浦东机场紧紧拥抱着妞妞,我舍不得放开。妞妞很冷静,在我耳边说:“妈妈,不要这样,和爸爸好好过。”妞妞剪了一个男孩头,朝气蓬勃奔新生活而去,看她瘦弱的肩膀背着双肩包往登机口去,我的心乱成一团。回家后在妞妞的小房间收拾东西,写日记,我哭了又哭,后悔不迭。 妞妞不在我身边,不能看到她光滑的脸蛋,不能烧菜给她吃,不能和她拌嘴,世界仿佛失色。我每天坐在电脑前,每时守在电话机旁。女友同情道,你要开始一种没有女儿在身边的生活。此时此刻,充盈的母爱真的是无从寄放。更残酷的是,这期间,妞妞爸爸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沈阳,接着是重庆,之后是广东……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丰富,谁都能倒出一碗苦水。我少年“文革”时期父亲受政治迫害,青年时期下乡七年,前中年留洋“插队”两年,经由那些历练,我体力和心理的承受力不是一般的强。然而,毕竟年龄慢慢往上走,生活环境也渐渐舒适,即便是铁娘子也要不免对镜自怜,设问人生几何? 转眼到了2008年,我去美国参加了妞妞的大学毕业典礼回来,又从日日的亲情环绕跌回冷清寂寞孤灯黄卷,失落之时,感恩“小众菜园”的网友扫舍,不由分说,将一只小白猫送到我手里,她就是咪咪噜。很多人问,咪咪噜是什么品种?我说不知道,没关系。真的,就是这样一只名不见经传的小生灵,没多久便神奇地改变了我的生活,我珍爱她,不肯用动物“它”来称呼,执意用“她”,因为咪咪噜是我的小女儿。 咪咪噜如何一天天改变我的生活?我曾经欣喜地每天在网上直播,由此结交到很多猫友,那些当时记录的猫咪日记,是我写《亲爱的咪咪噜》一书的素材。那些因对宠物的无知而产生的新鲜、好奇、激动与沮丧的情感是如此的珍贵,到今天,我已习惯每天有一只肥猫作伴,熟视咪咪噜慵懒的神态,很难激起我持续一两年的记录冲动了。 很高兴在养猫这件事上,妞妞与我高度一致,她垂涎于我有咪咪噜不久,身边的男朋友便将圣诞节出生的“阿迷”送给她伴读,给妞妞的异国生话带来无尽的安慰。我姐姐同样如此,“元宝”是我“中介”给她的;日日的“二宝”也是通过我领养的,我得意地看到这些女人日益变得善良、优雅、慈爱,成就感“腾腾”上窜。另外,咪咪噜的第一位粉丝王丽萍,由猫友升格为挚友的小娘,由挚友升格为猫友的万芾,都是我在拥有咪咪噜之后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找到的女友,我感到如此幸运,因为深信,她们的爱将会一路陪伴我到老。 我尊敬动物保护主义者,但我不善于说一些很高尚的话,我是自私人类的一部分,我在《亲爱的咪咪噜》中挥洒的爱或许被有些人视为神经质,我所讲的故事充其量是人类与动物的互惠互助,我自惭这本小书提升不出更深的内涵,希望大家原谅。 关于出版这本书,还有一些奇迹要告诉读者:一直鼓励我写《亲爱的咪咪噜》的上海辞书出版社总编办公室主任,也是我《上海闺秀》《上海妹妹》的责任编辑朱志凌先生养宠物多年,一条京巴犬陪伴了他十多年,情深义重;文字编辑杨丽萍是新上海人,家里有一只从家乡空运过来的宝贝猫咪;本书装帧设计家姜明家居然也有猫咪,而且是两只,这些宠物爱好者组成的团队对《亲爱的咪咪噜》一书的编印倾注的感情,大家都看到了。衷心感谢他们! 感谢为本书赐序的陈子善先生,子善先生的学养与头衔如雷贯耳,不用我多说,对本书读者来讲,介绍陈老师为资深爱猫人则更贴切,他编的《猫啊,猫》深为读者喜爱,一版再版;他家的猫咪陈皮、陈弟与陈多性格各异,故事多多,期待他的私家猫书早日面世。 为本书赐序的另一位是著名编剧王丽萍,她小时候也养猫,可学出来的猫叫声怎么听都像是野猫的召唤,俺家淑女咪味噜一听便跳上橱顶不肯下来。感谢她对咪咪噜一如既往的爱。 此时此刻,惠特妮·休斯顿那首仿佛天堂里传来的歌“I WILL ALWAYS LOVE YOU”(我永远爱你)在我心中反复吟唱,亲爱的咪咪噜拢着小爪子守在我面前,她洁白的被毛上,根根顶着我千斤重的爱,然她淡定自若,一喵也不喵。 最后要感谢为本书提供个别照片的亲朋好友:菜迪、妞妞、小娘、扫舍、大头姐姐和陈村老师。而咪咪噜本尊的照片则全部是由我独立拍摄的。
2012年3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