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是明功,写是威风

    石田先生的文字质朴,我们且看他是如何写美食的,“真是难以言喻的好滋味。汤底应该是鸡骨熬的吧,汤里还漂着炸过的蒜末,使得整碗面香气四溢,使用的面条也很容易入味。我接下来尝了一口馄饨。‘哇靠!’太扎实了。弹牙的口感,一口咬下所涌出的汤汁与虾仁的美味。这未免也太好吃了吧。台湾味,果然美味。”(貌似一个“好吃”也没有出现过,有没有?我没看见!)

    虽然单调了一些,但是用风景做佐料,也是一种“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笔法。

    对于这些旅行或美食作者来说,不去会死,不去吃会死,吃了不写,会不会死得更惨?

    文化拌饭有底气

    去年有两册很关于台湾美食的书,都不错,一本是《台湾味道》,另一本叫《暴食江湖》。不同于前面说过的那些,这两本书都是没有图的。

    正所谓“无图无真相”,没有图的美食书,才真正考验作者对于还原“真相”的功力。(对了,《不去吃会死》也没有图)一旦抽离具象,读者对文字的要求就陡然上升。这个时候,就需要作者使出浑身解数,一枝秃笔,不光是单纯的类比描写,还要写写文化。

    焦桐先生是台湾《饮食》杂志创办人,台湾饮食文化协会理事长,台湾中央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编过《台湾饮食文选》、《星级名厨的料理秘诀》等,是台湾“年度餐馆评鉴”专家团召集人,资深“吃货”。他写的美食散文,每一篇的主题都不只谈食物本身的味道和各地作法的异同,还会更多借由这些台湾美食来追忆已奔驰离去的人、事、物。读者可从本书中了解台湾美食、历史渊源、多元文化、生活方式以及属于台湾人的情感,属于那种偏重人文的中国传统的美食散文的传承。

    同样是台湾人的舒国治先生也爱好美食,他最近出版的《台北小吃札记》,比焦桐先生的更具象,更小巧,集中点也并非吃食本身,写的是台湾街头邻里之间温暖的人情。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