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够独特就会有人喜欢
“《我的影的集》这本书就是有人在微博上给我发私信,让我去看的。我看了之后觉得很好,就联系了作者。另外,《碗孩子》的作者范薇也是通过别人推荐和我认识的。她把心底的故事告诉我,我很感动。”刘杨称,从风格上来说,只要够独特就会有人喜欢。
熊亮认为,一个绘本编辑的开放性,对作者来说是非常好的机会。“创作者的想法会受到很多方面的影响,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会慢慢收回来,这其实挺可惜的。天马行空的创意可以适合多个年龄层,0至3岁的书可以创作,青少年的也可以,特别严肃的内容也行。”
不迎合读者而是要引导
“我认为绘本的创作不是单凭个人力量,在这个过程中,绘本编辑、作者和绘本之间是十分紧密的关系。文字创作、图像和文字结合,中间磨合可能需要半年时间。”杨忠认为,编辑在绘本的整合过程中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一本相对完整和成熟的作品,文字作者、绘画作者、编辑之间是通过沟通完成的,“中国的发展速度太快,许多人的心态很浮躁。因此需要我们不是迎合读者,而是要引导读者。”
■绘本的延展
有进入多个产业的可能
如同动漫产业一样,绘本也在悄然向着产业方向发展。在疯果盒子店内,狐狸阿狸的玩偶、卡包、抱枕等商品随处可见,这些商品都是从阿狸的绘本中衍生而来。莲羊称,绘本制作前她就会考虑绘本出版后,书中的形象是否可以做玩具,剧情是否可以改编成游戏。
莲羊认为,“当想到一个绘本,我会去找经纪公司合作,他们会帮我分析市场、拉投资等,这样作品才会越来越完善。如果一本书的内容、质量、受众群比较清晰,拍成舞台剧、电影都是可以的。”
“触电”之后收效不错
近期,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战马》颇受社会好评,很多人在作品中看到了战争中人性的一面。汉苗创想园创办人,专业编剧、作家向华称,《战马》就是由绘本改编。而我们熟知的几米作品《向左走,向右走》也被改成了电视剧、电影、音乐剧等。
向华认为,绘本是一个很大的“碗”,里面可以装很多东西。“翻开一本绘本,区区几个字却讲出了人类的大情怀。此前我看的电影《极地特快》、《野兽家园》,觉得很不错,后来才知道都是绘本改的。让我惊讶的是,当我反过头来看绘本时,发现字数极少,但静下心来看,会发现这些大片里所讲述的东西,在绘本中全部讲过了。但绘本所呈现出的空间,根本不是一部电影或电视剧所能涵盖的。”
衍生品“搭车”新媒体
同样作为绘本的衍生品,新媒体的介入让它拥有了另一种阅读方式。《三联生活周刊》新媒体部高级编辑程澄称,他们会利用终端技术让读者在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上进行阅读和信息搜索。这种方式越来越多受到年轻一代的欢迎。很多年轻人习惯在买书前先上网搜索书的相关信息,也会在网上试读。“比方说,《我怎样毁了我的一生》的iPad版,读者在阅读后会在下面看到购买链接。”
除了文字和图片,程澄认为,绘本衍生出的动画、音频、互动游戏都可以运用在新媒体上。“我们可以用一些更新的科技手段来实现这些创意,新媒体其实就是包含了绘本实体书之外的更多创新环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