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亮的日子

    读比尔·布莱森的《闪亮的日子》(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笔者常常会走神,不啻是这位以《万物简史》闻名全球、以旅游文学独领风骚的英语畅销书作家那雅俗共赏、亦庄亦谐的文笔不时地令人喷饭,更重要的是他展现的美国上世纪50年代的生活画卷,让我们油然而生一种似曾相识的贴近和熟悉,不时会想起一些往事。
    
    布莱森在书中开宗明义地写道:“我想象不出还有什么年代、什么地方能像生活在上个世纪50年代的美国人那样让人心满意足。没有哪个国家曾那么繁荣过。”1951年,作者还是个在滑梯上玩耍的孩子时,几乎90%的美国家庭就有了冰箱,大约3/4的家庭有洗衣机、电话、吸尘器、煤气炉或电炉——这些东西对当时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大部分人来说还只是个梦想。当时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5%,却拥有比其他95%的人口还要多的财富。
    
    一场二战,使得美国一跃成为超级大国,进入了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做的癫狂年代。书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美国邮政服务公司从大西洋的一艘潜艇上发射了一枚火箭到达100英里外佛罗里达州的空军基地,火箭上携带有3000封优先投递的邮件。为此,作者故乡的《得梅因纪事报》在1959年6月8日带着一丝兴奋和骄傲报道:《邮件可通过导弹传递》。
    
    早在1952年,1/3的美国家庭已经购买了电视机。那时,一个美国普通工人一周的税后收入不到100美元,而一台电视机的价格为500美元。电视的普及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电视开始与经济联姻,出现了以品牌冠名的节目,如:高露洁喜剧时间、通用戏院、吉利体育系列;广告商控制了节目的方方面面,如:受骆驼牌香烟赞助的节目撰稿人不得在戏里写坏蛋抽烟,不得涉及火或者纵火的内容。近年来中国的许多电视剧中“巧妙”地插进赞助商的产品,与其多么相似。商业操纵艺术,书中写到的最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当时美国有一部长达90集的电视连续剧《纽伦堡大审判》,因为赞助商是美国煤气公司,所以,剧作者只好把剧中所有涉及煤气或犹太人被煤气毒死的片段删掉了。
    
    布莱森成长的年代正是战后美国经济又一次腾飞的黄金时期,生活富足,使得他从小无忧无虑,充满了幻想。他曾幻想一跃而过高楼大厦,除尽邪恶无能之辈,并且给自己起了个“霹雳小子”的外号;他为因不到法定年龄而无法看脱衣舞而懊丧;也曾与同学恶作剧,用撒尿漂白圆木,惹得老师以为用的是柠檬汁而去舔舐。这些青春年月所拥有的最刺激、最恐惧、最有趣、最骚动不安、最迷茫、最兴奋的经历,也是上世纪50年代美国的真实写照。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