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女咪妮》译后记

    去年年底,我刚译完这本书没几天,我的猫就死了。

    她是一只白色的暹罗猫,刚出生不久就被我从朋友家里抱过来,跟了我大概一年。第一次见时,她只有一个巴掌那么大,晚上经常猫在我的脑袋后面睡觉,小手搭着我的额头。都说暹罗猫娇气,喜欢主人爱抚,但她活着的时候,只有两次愿意同我近距离接触睡觉:一次就是刚离开猫妈妈来我这的时候,另外一次是她死前一两个月我带她去做绝育手术。手术的麻药和疼痛让她万分难受,那天晚上她在我的臂窝里睡了一夜。第二天醒来,床单上吐了一堆猫粮,都是她前一天傍晚勉强吃下的。

  那天一早,清洁工来家里打扫卫生,把主卧的窗户打开了。而我还在睡觉,等我醒来便发现猫不见了。我以为她又跑到别的房间里的什么地方躲起来了,一开始没在意。有一回就是这样,她藏在一对小两口的床底下,一直猫到半夜,饿了忍不住,又不敢出来,就在那儿叫。那时大概凌晨三点左右,把床上的女士惊得从被窝里跳出来,大声叫唤我赶紧抱走。

    但是那天到了晚上,房间里还是没有小猫的动静。我着急了,找遍了房间里每个她可能藏身的角落,还是没有。第二天醒来,也没有半夜猫叫的事情发生。我意识到,我的猫肯定丢了。当时我只想到了一种可能性:一定是清洁工扔垃圾时把房门打开了,猫偷偷溜了出去。我住的楼房有三十层高,左右各有两排楼梯,于是我拿着手电筒,从一层找起,爬到了顶楼还是没有找到她。

  我住在十五楼,但我没有意识到被清洁工打开的那扇窗户的危险性,心里还盼着她能自己回来。

  第三天,我带着满腹不安去青岛出差。等我回到了北京,已是三天之后了。每次出差回家,她总会跑出来迎接我,哀怨地叫个不停,直拿脑袋蹭我的脚后跟。但是那次房间里空荡荡的,她没有回来。也好,跑到小区里做一只自由自在的流浪猫,在北京冬日午后的阳光里晒晒太阳,没准也是件美事。

  我住的小区不大,只有孤零零几栋楼,但流浪猫不少,差不多有二三十只。这跟楼里一个中年女士的辛勤喂养不无关系。每天晚上七点半到八点之间,你会准时在小区的绿地上见到她,手里拿着一袋猫粮,身边围满了数十只猫,煞是壮观。她熟悉每只猫的秉性,知道谁最能打,是“猫王”;谁最漂亮,是“猫后”。于是我问她最近流浪猫里是不是多了一只白色的暹罗猫,她说没有,不过前几天一早有人看到一只猫从楼上摔了下来,尸体还在地上躺着,她不敢过去看,好可怜。她指的方向与我阳台所在大致吻合。我心里一沉,知道坏事了。

  北京大冬天夜里七八点,那风吹的,冷。我走过去,看到了她的身影,脑袋耷拉在地上,四只脚整整齐齐叠着。死的样子都那么好看!用手一摸,身子冻得跟冰碴子一样,又冷又硬。我回家拿了个鞋盒,把她装在盒子里,就在那里挖了个坑,埋了。

  跟咪妮不同,我的猫很不幸,死于非命。当然,这大半要怪罪于她粗心的主人。《猫女咪妮》则是一个很开心的故事,书中的咪妮简直像孙猴子一样,神通广大,惩恶扬善。而当你们读到这篇译后记,体会到的却是悲伤和悔意,对此我表示道歉。

    本书作者安妮·斯密特是荷兰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兴趣广泛、行文幽默,诗歌、音乐剧、戏剧和电视剧都有涉及。但最受人称道的还是她的儿童文学作品。1988年她获得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猫女咪妮》即是她的代表作之一。国际安徒生文学奖一向被视为儿童文学领域的最高奖项,有“小诺贝尔奖”之称。

  尽管她的作品在荷兰脍炙人口,且有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本书即在2001年由华纳兄弟公司改编成电影《Minoes》上映,2008年9月央视电影频道播出过),英语和汉语世界对她却少有耳闻,其作品也甚少有英文版和中文版问世。

  1995年,在她84岁生日后的第二天,斯密特自杀身亡,原因不详。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