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陈村开始上网,用的是那台花了他两年工资的286电脑。十二年后,陈村说自己“已经记不得换过多少台电脑了”。其间,他当过“榕树下”的艺术总监,眼看着这个曾经是中国文学青年大本营的网络文学网站,从热闹走向湮灭;艺术总监当不成了,陈村哪儿都没去,就这么“在网上逛来逛去”;后来,总监降级成了“村长”,经营“小众菜园”直到今天。
这次由《人民文学》、《收获》等二十余家传统文学期刊集体参与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您也是评委之一。审阅的网络作品总体是个什么水平?
陈村:我前两天刚把看的文章发回去。作品总的还可以,有一些非常长。我们平常把超过十二万字的小说,就称为长篇小说,这是传统文学概念里面的,但是在“起点网”他们看来,十二万字的都是中短篇。我是终审评委,给我看的都是小说。写得还可以,我们反过来说吧,他们的十五岁十七岁,比我们当年的十五岁十七岁写得好。对句子的掌握也好,眼界也好,都比我们那时候好。要说绝对标准我不知道,相对标准是比以前好。读网络作者的东西,你就不要去想太庞大的结构,不要去想《三国演义》什么的,你就会觉得还蛮好,至少能把一个故事给圆起来。现在的网络小说很多是类型小说,也会有一些问题,比如有些小说跟游戏一样,游戏是一关一关通过去的,小说也写成那样。有人跟我笑谈起,说某IT公司高层的一些人,学理工的,技术出身。大学读完了,研究生读完了,出国回来了。回来了以后呐,花一年时间搞定了老婆,再花一年时间,儿子也出来了。接下来就闲着没事了,没事就在家打打游戏。打游戏要通关的,所以呢,就觉得好看的是游戏,好看的小说是《三国演义》那样的,过个几回就打一个大仗;或者是《西游记》那样的,不就是打怪嘛,出来一个妖怪打败了,过一关,然后再出来一个,再打败,再过一关,很过瘾。他们觉得那些失恋的人,那些情感上比较纠缠的人才会喜欢《红楼梦》。所以人和人不一样,要问我肯定是觉得《红楼梦》好看。
网络文学这十年,您说过1998年是最好的时候?
陈村:对,不大功利。刚起步的时候,关心的人不是很多,网上文章也没那么多。我说过图雅,我说这个人就好像一个象征,你不知道他从哪里来,最后你也找不到他,叫他出来拿稿费也不要。东西写完了就贴到网上,大家共享。我是1997年开始上网的,那前后,图雅就消失了,永远不见了。
那时候一般会去什么地方看网络文学作品?
陈村:一开始就是去国外那些网站,什么“文艺复兴”啊“东西南北”啊,还有什么“太阳升”。其实所谓的网络文学,跟技术有关、科技有关。网络文学最早是从北美开始的,后来又到台湾,台湾比我们早。后来到了大陆。“榕树下”是大陆那时候最大的一个(网络文学)网站,所谓的文学青年大本营,那是1999年时候的事情了。
您一直都很鲜明地表示自己喜欢安妮宝贝,喜欢她什么?
陈村:我觉得她蛮好,文字好,也比其他人要认真,认真又低调。她后来写的小说,《莲花》很好。她跟以前有一些不一样了,跟我谈话也是,她比以前更宁静。她是不喜欢被称作网络作家的,所谓的网络写手也罢,网络作家也罢,最显著的特征是在网上首发作品,但是她后来已经不可能在网上首发作品了,会盗版的。她讲得也有道理,意思就是说,她跟我是一样的,都在传统的文学杂志上首发东西,那么凭什么我们就是作家、她就是网络作家?这是没道理的。
这十年来,您还觉得有谁在网上写得不错?
陈村:以前写《悟空传》的今何在不错,慕容雪村不错。我是后来看到慕容雪村的作品的,其实最早他也在“榕树下”玩过,但是我不知道。还有宁肯,现在是《十月》的副主编了。财神我也很熟,我给他写过一篇序,王朔夸过他。财神很聪明,喜欢阿城的书,他现在写戏去了,也不大出来,守着他的美丽的程娇娥……
除您之外,有没有其他传统作家会去看一些网络文学作品?
陈村:通常是不关心的,通常是作家跟作家之间都可能相互不关心。有时候好朋友会关注一下,比如叶兆言出了个什么新书,我会去看一下。但通常不会去看同时代作家的作品。一个作家不必读那么多书,要读就读经典去,读外国经典去,中国作家很多东西都是从外国文学化出来的。不过王安忆读的当代作品比较多,她读书怪头怪脑的,说起什么作者来,我听也没听说过,或许跟她教书也有关系。
照传统作家的一贯态度来看,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除了数量上占优势以外,好像也没什么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