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走过半百岁月的上海市作家协会,日前在巨鹿路675号爱神花园度过了50周岁生日。
尽管“80年代后”大多数作品始终徘徊在主流文学殿堂之外,两者的关系至今没有理顺。但“80年代后”作者小饭在会上的发言却引起很多人注意:当下年轻写作者对作协的态度并不是人们想像中那么排斥——恰恰相反,在取得市场成功的同时,他们更需要来自作协的认同感。
“包括陈村先生在内的很多人问我,你为什么加入上海作协?我跟陈村先生说,我需要一种认同感,不仅仅自认为是一个年轻的作家,也要让其他人知道这么一件事情。是虚荣也罢,怎么也好,我觉得这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小饭的一席话道出了很多年轻写作人的想法。
对于那些刚刚走出校园或者还在象牙塔内的“80年代后”来说,生计问题是无法回避的大问题。写作本身是一件非常艰苦的事情,软弱的灵魂根本无法承受这种艰苦。
因此,不少“80年代后”认为,加入作协,除了能够得到一些精神上的认同,在出版、发表方面也可以有一些保障。比如说出版社或者出版商人拖欠稿费,作家协会可以帮助打官司之类。总之,就像是一个保护年轻写者的“监护人”。
被小饭“点名”的著名作家陈村,从“榕树下”网站开始就和许多年轻写者保持密切关系,他对当代文学创作眼下的一些趋势也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加入作协的时候,作协包工资、包福利、包分房子,作家只能走加入作协这一条路。现在时代不同了,作家直接可以通过出版市场获得经济收入和社会认可,这当然是好事情,是社会进步的写照。”
面对踏入文学之门通路多元化的现状,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叶辛同样表示服务性应是作协工作的重点,并强调上海市作协为作家提供创作上的服务是一贯的,比如经常召开能够起到沟通作用的研讨会、成立了专门的维权中心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