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的作品可以有多好

    核心提示:我强烈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书,不为卡教授的高论,而为书中的谣言,就当二十年欧美风情录看,当后现代小说看;而一旦视角转换,你就会发现,这还真是本好书。

  这是从《货币战争》中看到的故事。

  话说1815年6月18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滑铁卢,拿破仑和威灵顿两支大军生死决斗。到傍晚时分,拿破仑败局已定。有人策马飞奔,跳上快船,渡过风高浪急的英吉利海峡,于凌晨到达英国岸边,那里有一个富豪亲自等待着他。富豪得知了拿破仑战败的消息后,策马飞向伦敦的股票交易所。

  交易所里,所有人正在等待着战报。如果英国战败,英国的公债将跌入谷底,反之,它将冲上云霄。富豪进来后,向他的小喽啰们使了个眼色,他们蜂拥而上,抛售公债。所有人猛醒,这富豪知道英国战败的消息了,纷纷跟着抛掉公债。

  然后,富豪又向小喽啰们使了个眼色,他们又蜂拥而上,购进每一张公债。

  结果,这富豪狠狠地赚了一把。

  这富豪就是内森·罗斯切尔德。

  一个朋友说,这故事太夸张了,他不愿意相信,甚至希望《货币战争》所讲的全都是编造。但我愿意相信,这比较像我从小受的教育,坏人就是坏,富豪就是奸;至于交易所嘛,那当然是黑咕隆咚的地方,是狄更斯小说中,那些身披黑斗篷,双手冰冷的人出没的地方。在一个越来越讲究复杂讲究多元讲究论证的社会,我宁愿这就是世界的真相。或者说,相比那些看上去前因后果逻辑严密的政治经济分析,我更喜欢“倾城之恋”的说法,虽然后者常常有无厘头倾向,而前者总是牛逼总是学院派总是不容置疑。

  但是,让我们接下来看看,学院派可以多么平庸,而无厘头可以多么有生命力。

  《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属于那种人人都会拿起来翻看一下的书,而像我这种又信谣又传谣的好事之徒,看到这样的题目,自然要在第一时间拜读,所谓资谣通鉴,再接再厉。

  然而怎么描述这本书好呢?这像是一本患有精神分裂症的论著。

  读完《谣言》,我找了些相关评介看。一般介绍都说,“这是传播学领域里的一本名著,在对公共舆论的探讨上有重要的地位。作者经过数千次电话调查,搜集了无数各种各样的谣言,阐明了人们只有掌握谣言的规律,才能找出控制它或者反击它的办法。”看上去,作者似乎是运用了“年鉴学派”的研究方法,缕析了谣言的各种路径,包括分析谣言在明星生活、金融、政治和商业中的种种作为,表明“谣言史”也是社会的总体史。但是,请注意作者的身份:让-诺埃尔·卡普费雷,法国巴黎高等商学院营销学教授。

  不知道是因为“营销学”令人过敏,还是我的中国常识让我对“营销”很是狐疑,我上网查看了卡教授的另外一些著述,发现他是品牌营销的专家。嘿嘿,怪不得卡教授的书名这么有品牌意识!不过,如果用毛姆写《巨匠与杰作》的方法,从司汤达身上看到一个认真的花花公子,从福楼拜身上看到一个无耻的花花公子,在托尔斯泰身上发现梅毒,在艾米莉身上验证同性恋,那么,卡教授绝对是弗洛伊德式阅读的一个范例。也就是说,光从语义学角度看,卡教授对谣言的兴趣和他战胜谣言的兴趣是有一些错位的。

  首先,合上《谣言》,让我感到谣言的魅力,而不是辟谣的动力;其次,全书给人最深印象的,是那些谣言故事,而不是谣言分析;再次,在所有的谣言故事中,是那些带有情色意涵的谣言最有价值,几乎是一篇篇小小说,无论是内容和形式都堪比雷蒙德·卡佛的小说,甚至有福楼拜的意思。

  第十二章里讲了这样一个谣言故事:一个小城,一户叫贝纳尔的人家,一家之主莱昂晚年娶了一个年轻寡妇玛丽。然后大战爆发,德军入城。1941年的一天,玛丽偶遇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女子路易丝,一来二去,路易丝就在玛丽家住了下来。终于,战争结束,莱昂接收了一个十九岁的德国战俘,当然,两个女人都欢喜这个年轻战俘。有一天,莱昂带两个女人去一个农庄,午后,他感到不舒服,三天后,一命呜呼。医生诊断正常死亡。但他死后,路易丝就离开了他们家。谣言是路易丝讲的,说玛丽毒死了自己丈夫。然后,谣言进一步扩大,玛丽据说先后毒死过十一个人,而且谣言后来成了法庭证据,让玛丽在监狱里呆了五年,而谣言澄清则在十二年以后。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