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某个地方,并不仅仅意味着寄身于此,同时也意味着要寄情于此。在科学理性严格规划下的大都市,是期待着人们的感情来充盈的,不论是纽约、巴黎,还是北京、上海,都是这样。张北海的随笔集《人在纽约》,可以说是集录了一个人的城市地志学。书中,作者以三十多年定居纽约的经验,给我们娓娓道说出一些异域生活故事:普利策的后裔所闹出的离婚风波,地下艺术家的城市涂鸦与市政府的紧张关系,1985年在纽约上演的情杀案与1906年所上演的有何不同,激进的摇滚、“新左派”以及体现他们反叛精神的Woodstock Nation……这一切都说明作为自由之都纽约的喧嚣与杂乱;然而,纽约还有她的另一面,在这一面中,你可以发现供智者在此垂钓的“哥谭书坊”,发现不讲情调只求实用的希腊咖啡店,发现平均三百五十页足足有四磅重的《纽约星期天时报》,当然也会发现因滋养过一代新潮艺术家而声名鹊起的苏荷。
《人在纽约》这本书,其实就是作者张北海以其简洁幽默的方式,为我们调制出的一碗“炸酱面”,虽不是正宗的山西风味,但却另有一番味道和风情。想吃这碗面,并且想吃得有滋有味,那是得具有一种生活品位与风度的,而这种生活品位与风度却又与一个城市的精神相连。是以,在观看此书之前,得先问问自己,是否理解纽约的精神?而纽约精神是否与北京、上海的城市精神一样?如果不一样,那这种差异对我们个体的都市生存体验而言,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有过这些追问,然后我们再回过头来细观这本书,就能深入地体会到许多妙处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