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事先读过E.B.怀特的文字,再去看张北海的随笔,感觉就像是喝过柠檬水紧接着来了一口凉白开,不仅觉得有些寡淡,甚至,能品出一丝苦味来,那苦味,其实叫无聊。很不幸的是,我就有了这样的遭遇。刚把E.B.怀特的《这就是纽约》放下,立刻拿起了《美国:八个故事》,其中的落差,虽不至于像玩了把蹦极,却也似踩空了三四级楼梯,看来,读书太勤奋了不总是好事。
本书作者张北海出现在我们视线中的经历颇似于木心。同样是旅美华人,同样是贯穿东西的写作,同样是突然冒出头来,同样有那么一两个所谓的文化名人为之鼓吹,先是陈丹青,后是阿城,倒把我们的胃口吊得足够高,心下也惭愧得紧,以为自己还真就有眼无珠地错过了大师。可是结果呢,也许是期望过高的缘故,到头来,倒是失望多一些,木心是如此,张北海,至少以这部名为《美国:八个故事》的随笔集来看,亦是如此。广告做太多,就像石头拿太高一样,扔地上倒是足够响了,万一没留意,砸到自己脚上,也足够疼。
既然使人期望太高不是好事,有所比较怕也不是好事,特别是对实力不占优的那一方来说。名头响,来头大对一个作者来说只是身外之物,对一本书来说更是书外之物。虽然E.B.怀特的名头也足够大,号称“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美国随笔作家”,并“一手奠定了影响深远的《纽约客》文风”。但这类称号,就像是陈丹青称呼木心的“师尊”与“大师”一样,形迹可疑得很,真正见功夫的,是一个作家的情怀、感情与笔力。
在随笔这一类作品中,一个作家的眼界、立场与感情的好恶,都不比在小说等虚构作品中那样能隐藏得住,这也是随笔的好看之处了。那一份情感,倒是有意识地想克制住的,却又不自觉地流露,就像一根弹簧,压住了,又想蹦起来,于是,文字的激情与张力就全在里面了。根据张北海关于其小说作品《侠隐》的访谈,我们能够知道,他的考据及资料的搜集工作是做得相当仔细的。但是,前期资料的过于丰富,在小说中,也许表现出来的是逼真的画面感与情节的真实性,在随笔中,却无疑压制了感情的空间,过于理性了些,使得随笔几乎成了资料汇编。
读完整本《美国:八个故事》,我们真就只是看完八个史料汇编而已,从中,我们看不出作者的倾向性,也发现不了作者的感情。张北海太冷静了,戴着墨镜,公事公办地把话说完就走了,远比不上E.B.怀特那么可爱,关于自己农场里的浣熊,关于飓风,都能絮絮叨叨地讲上一大堆,而在唠叨的背后,却又极其旗帜鲜明地表达着自己对于一种自由自在生活的满足和对一种无拘无束存在的享受,正是蒙田所说的“天生真诚不可欺”。这才是真正感人的东西,就像周作人《乌蓬船》的伟大,并不伟大在他对乌蓬船的熟悉与介绍上。
也许,以上所有关于这两本书之间的比较与讨论,用一句话就可以消解掉:也许,这只是两部不同风格的随笔作品而已。但关于阅读乐趣的标准应该只有一条,一边是刻板、冷静甚至有些干涩的史料性的文字,一边却是幽默、活泼甚至无比热情的描写,如果只有一段轻松的阅读时间可用来挥霍,如果想要获得一个愉快的结果,我们会选择哪一本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