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化、商品化中寻求突破
版权开发,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至关重要。当前,版权多媒体化和版权商品化都值得出版单位关注。魏玉山谈到,出版单位应该打破视野的边框,大胆尝试,让版权资源不断升值。他提出几种可供借鉴的途径:一是向不同媒体转让附属权,即分别将连载权、广播权、电影权等授权给报刊、广播电台、电影制片商等。二是顺应数字化大潮,积极开拓基于版权的“内容产业”,如将图书内容数字化,向网络平台转让电子版权。三是依托版权,进行相关衍生产品的开发,延长图书产品价值链,如向服装、陶瓷等工艺品转让书中形象的使用权,或自主开发玩具等相关产品。魏玉山还提到,一些具备专有资源的美术类出版社可以寻求与电信运营商合作,将图书内容制作成彩信,也可以与手机设备生产商合作,制作手机屏保,像台湾朱德庸的漫画,就成功转让版权制成了手机屏保。
有业内资深人士建议,出版单位应该建立起以版权为基础的盈利模式,提高对版权资产的重视程度,拓展版权开发方式,加强对版权管理和经营人才的培养。专家还建议,应积极培育专业从事版权开发的中介机构,中介组织越多,版权的经济价值就越容易被挖掘出来,出版社建立版权盈利模式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记者了解到,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图书交易网(bookb2b.com)等一些专业的出版代理机构,也开始积极拓展版权服务领域,代理作者的影视权、FLASH权等。
建立新的版权资源开发理念,寻找版权开发的新路子,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态效益的有机结合,我们期待版权在出版业这个大舞台上奏出更精彩的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