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者大多认为大诗人泰戈尔的思想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起至二十世纪初印度反英运动止,是泰戈尔思想发展的前期。那时泰戈尔是个深情的爱国者,思想明朗,情绪饱满,以诗歌、小说鼓舞人民争取民族的独立,反对印度社会的种性制度、宗教偏见、封建礼教以及其他愚昧落后的现象。后来,因意见分歧而退出群众斗争,转向自我思想的清理和净化,这就是泰戈尔思想发展的中期。那时泰戈尔陷入孤独、痛苦、忧愁、矛盾之中,思想是复杂的,爱国主义、宗教观念、人道主义是诗人思想上的三根弦,三弦谱成了中期的乐章。从一九一九年起至一九四一年诗人逝世,是泰戈尔思想发展的后期,重新面向世界和斗争。那时,他走访世界各国,热情支持被压迫人民和民族的解放斗争,反帝、反殖的情绪更加明朗、强烈,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从俄国的革命中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一般都认为泰戈尔的诗歌创作是和他的思想发展同步的,因此相应地把他的诗歌创作也分成前期、中期和后期。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前期是泰戈尔一生诗歌创作最丰富的时期,那时他风华正茂,思想敏捷活跃,感觉丰富多采,写下了不少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都很高的、耐读的诗篇。后期,泰戈尔在思想上更上一层楼,作品的战斗性更强了,因而博得了不少称赞。中期的诗歌比较复杂,有的也比较费解,因此评论家们往往见仁见智,有的甚至颇有微辞。我是赞同周尔琨先生的观点的:“作为现实主义者,泰戈尔总结人生的经验,清理思想,准备继续战斗;作为‘爱’的宗教崇奉者,他爱人,爱神,追求‘梵’‘我’合一。在他表面平静的思想的海洋里,潜伏着通向现实生活的、压抑不住的激流。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渗透在他的泛神论的宗教中,成为他中期思想的中心支柱。这也就构成了他后期思想飞跃的基础。”正如转变过程中的泰戈尔思想及其发展需要分析研究,相应地对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也不宜简单化,同样需要仔细研究和品味。 泰戈尔从英国读书回来写了不少抒情诗,一八八二年集为《暮歌》出版,这部诗集展示了诗人的才华和独创性,但有点儿“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晨歌》(1883年)的情调迥异,表现了青春活力和欢快心情。《画与歌》(1884年)开始从个人情感的天地里解脱出来,色彩斑斓。诗人自己也承认,早期的诗篇“梦幻多于现实”。《刚与柔》(1886年)的题材多样化了,标志着诗人开始面向人生、面向现实生活,他已经走完了他的诗歌创作的序幕阶段。 《思绪集》(1890年)是泰戈尔第一部成熟的诗集。内容大致可分五类:爱情诗,自然风景诗,社会题材的诗歌,宗教和神秘主义的诗歌,借自然现象、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阐明哲理的诗歌。这五类也是泰戈尔后来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只不过不同时期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罢了。尤其重要的是:这部诗集表现了质的飞跃,表明泰戈尔的诗歌创作已经形成了它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思想的广度、优美的抒情和魅力,使最严厉的批评家折服,也认为 “这是他成熟的鲜明标志”。泰戈尔的民主主义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就是在九十年代乡村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在诗歌创作上,连年都有硕果丰收,计有:《金舟集》(1894年)、《缤纷集》(1895年)、《收获集》(1896 年)、《碎玉集》(1899年)、《梦幻集》(1899年)、《刹那集》(1900年)、《故事诗集》(1900年)。从《思绪集》起的这八个诗集中,除《碎玉集》为格言诗、《故事诗集》为叙事诗外,其余六部都是优美的抒情诗。正如别林斯基所说的,青春是“抒情诗的最好时期”,那时泰戈尔风华正茂,他继承了印度古典文学和中世纪孟加拉民间诗人抒情歌曲的优秀传统,推陈出新,写出了既有民族特色、又有个人特色的抒情诗篇,往往譬喻新颖,意境深远,魅力奇幻,耐人寻味。据说泰戈尔前期的诗歌大多节奏鲜明,音韵和谐,格律严谨,可惜我不懂得孟加拉文,难以从英译本去品味原作的格律美和音乐美。感谢诗人在《吉檀迦利》的英译本问世后,又回过头去陆续把他前期的诗歌译成英文,一一编集出版,如《园丁集》、《新月集》、《采果集》、《飞鸟集》、《游思集》等。刘建先生在他的论文《泰戈尔前期诗歌创作浅论》中指出:“这些英文诗集与孟加拉文原作的关系,可以《园丁集》为例。《园丁集》中大部分诗歌译自《刹那集》、《梦幻集》、《金舟集》、《缤纷集》等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的孟加拉文诗集。《飞鸟集》除了有些是诗人一九一六年访日时的即兴英文诗作外,相当一部分选译自《碎玉集》。《游思集》的情况也差不多。”据此,这部《泰戈尔抒情诗选》所收前期诗歌,多从上述各英译本选译,以《园丁集》的人生和爱情的抒情诗为重点,兼顾《飞鸟集》这样的哲理小诗,并有意识地从《采果集》中选译了一些故事诗,也就是叙事诗,借一斑以窥泰戈尔前期诗歌的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