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的中国传韵人

    孙家晋先生去世了,译文出版社上上下下陷入了深挚的追思与缅怀之中。
    
    孙家晋在上世纪80年代担任译文社的社长、党组书记。他参与组织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外国文学理论丛书”、“外国文学资料丛书”三套大型丛书,为译文社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十年浩劫之后,孙家晋作为创社元老之一和三套大型丛书的编委,又投入到了招揽人才、选拔译者、扩充选题的紧张工作中,“外国文学名著丛书”选题从原来的120种扩充到200种,译文社承担的选题也超过了总数的三分之一,并突破了“左”的束缚,收进了《傲慢与偏见》等篇目;书一出版,便盛况空前,供不应求,《斯巴达克斯》、《简爱》等书上市时,上海的许多新华书店门口排起了长队。
    
    初战告捷,孙家晋与当时译文社总编辑包文棣、人民文学出版社分管外国文学的副总编孙绳武再接再厉,又策划了“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这套丛书的出版,对改革开放年代的文学界、知识界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对中国当代文学的繁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丛书出版20周年的座谈会上,有作家说:“看了这套书,我明白了小说原来可以这样写。”
    
    外国文学编辑室副主任张建平说,他们这批人,是在1977年建社之初跨入译文社大门的。由于刚从动乱年代过来,文化基础显得单薄,孙家晋就和其他几位社领导组织了青年业余学校,请社里的英美文学专家吴钧陶给他们上古文课,英语专家骆兆添、吴莹上英语课,孙家晋也亲自给他们授课,打牢与夯实他们的文化与外语根基。孙家晋平时会检查他们的借书证,从他们的阅读书目中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他还布置作业,比如要求他们将曹禺的剧本《雷雨》改写成故事梗概,通过这些训练提高青年编辑的鉴赏与写作能力。
    
    在繁忙的领导与编辑工作之余,孙家晋笔耕不辍,翻译、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他的翻译作品有:《克雷洛夫寓言》,托尔斯泰《哥萨克镇》、《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莱蒙特的《农民》(四部曲),安德森《小城畸人》,里维拉《旋涡》,纪伯伦《流浪者》,泰戈尔《心笛神韵》、《泰戈尔抒情诗选》等。张建平说,他以前住在译文社宿舍的时候,晚上仔仔细细地读了孙先生翻译的《农民》(四部曲),从他精湛流畅的译笔中,学到了很多东西。
    
    孙家晋的译著中,他倾注心血最多、最为人称道的是泰戈尔。“我十分熟悉你足音的律动,它动荡在我的心里。”“天空始终保持无限空虚/以便大地在那儿/建筑梦幻的天堂。”凭借对原作的深刻理解和堪与原作媲美的传神文笔,孙家晋翻译的泰戈尔受到各阶层读者的广泛喜爱,无愧为中国最好的泰戈尔译本,《泰戈尔抒情诗选》因此成了译文社的长销书,并荣获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奖一等奖。就是这些优美深邃的泰戈尔散文诗,却是孙家晋每天利用上下班挤公共汽车的时间,在拥挤的公交车车厢里反复琢磨推敲而成的。他是苏州人,苏州古称吴,因此他给自己取笔名“吴岩”,意为吴地的一块石头。假如没有他岩石般坚韧不拔的精神,今天中国的外国文学园地里可能就少了美丽的泰戈尔之花。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