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文学名著是一种变相的“文学寄生”

  日前,有消息报道,著名作家刘心武要续写《红楼梦》。刘心武先生对记者表示:“这是一个比创作性续写难度大得多的工程,网上已经有上万名红迷联名要求我来续写。出版社也多次向我约稿,我拼上这把老骨头争取早日写完吧。”

    按理说,刘心武先生早不续写晚不续写,偏偏在一把年纪的时候,跃跃欲试,冒着“拼上这把老骨头”的生命危险,跟《红楼梦》较上了劲,的确是耐人寻味的。

    如果说青年作家追李湘是无耻,中年作家上大街乞讨是无奈,老年作家续红楼便是一种无聊。耐人寻味的是,现代读者偏偏乐此不倦,喜欢为此种“三无产品”买单。严格地说,今天的年轻读者,看到的是完整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不管是谁人续作,《红楼梦》实际上不存在“续作”问题。不然,你可以说鲁迅的《阿Q正传》写得不够好,而去改写它。《红楼梦》问世以来,长期以来之所以有那么多人热衷续写“红楼”,无非是看中了其中的“卖点”,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盈利空间。

    刘心武先生是我国著名作家之一,曾一度作为中国作家数一数二的“领军人物”,叱咤文坛。但是,刘心武先生沉湎于《红楼梦》中不能自拨,我是不敢恭维的。且不说你和曹雪芹同不同一个档次,有没有续写《红楼梦》的创作硬件和软件,相信更多的读者会忍不住向刘先生发问:“自己有创作名著的本事,为什么不继续写超越《班主任》、超越《钟鼓楼》式的文学作品?干嘛要赶《红楼梦》这趟浑水?,老是拿古典文学‘开涮’,是不是文学创作上的投机取巧呢?”

    事实上,刘心武决定续写《红楼梦》,和此前他的“热身”作品的热销,不无关系。众所周知,去年刘心武“提秘《红楼梦》”,可谓无心插柳柳成荫。不管青年学者吴祚来如何激烈批评刘心武先生在精神上“包二奶”,不管他那个“秦学”中的观点如何无中生有,荒诞不经,还是有不少粉丝前去为刘氏的“秦学”捧场、喝彩。刘氏的“民间红学”著作自然也就成了去年当仁不让的畅销书。

    尝到了畅销书甜头的刘作家,前度刘郎今又来。决定抖擞精神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为《红楼梦》写续作,也就不足为怪了。

    据刘心武本人透露,他打算在续本将政治斗争进行到底。遵循之前“揭秘”系列中的政治影射路线,在续作中将发展前80回埋下的政治斗争情节的伏笔展开:贾家终于在“日”、“月”两派的政治角力中败下阵来,皇帝穷治“月”派余党,将贾家彻底查抄,贾府众人或被流放边陲,或被收监拘押。史鼎、史鼐被流放、薛蟠被处死,王子腾被罢官后死去,四大家族至此全部败落。这也遵从了曹雪芹依身世写家族灭亡的原意,与高鹗所续“贾门复职”的情节有极大的不同。

    刘心武还表示,他所探佚出的后28回《红楼梦》情节都能在前80回文本和脂砚斋批语中找到依据,这些依据在《刘心武揭秘古本〈红楼梦〉》中将有清晰的阐述。

    至此,“造势”两个字,在读者面前已是呼之欲出。笔还没动,“书已先红”了。等于是种子还没有落地,我们就已经闻到了沁人心脾的玫瑰芬芳。这就是我们著名作家的本事。

    当许多作者正在长嘘短叹“新书难卖,难于上青天”的时候,我们却惊喜地发现,许多新书正在出人意料地“畅销”。比易中天的书卖得更“火”者,大有人在。君不见,人家动不动就是洛阳纸贵,一出手就是初版60万,上100万,印数之巨,令人啧舌。总之是,出版社能最大限度地迎合读者的心理。你希望我印数达到多少,我就向媒介公布多少,反正不是读者向出版社收税。至于著作的实际销量到底是多少,天晓得。

    出版社逾越了作品销量的“诚信底线”之后,便长驱直入,会同一些颇有名气的作家,向古典文学名著“进军”,挥师前进。

    著名作家向古典文学名著靠拢,乃利益使然。易中天搞了一辈子学术研究,刘心武写了一辈子小说,都远远不如写一、两本“品三国”、“提秘红楼梦”的那样的书稿卖得火。刘心武先生豪气十足地要续写“红楼梦”,底气正在这里。

    不由得想起一个新词:文学寄生。

    早几年,我们去商店卖东西,经常会卖到一些“搭秤品”。比如说你卖一口铁锅,售货员会给你“搭销”一、两个小商品,譬如牙刷牙膏,木梳圆镜什么的。没有办法,这些积压商品,因为质量不好或款式陈旧,无法单独销售出去,只好拿它们跟畅销的大宗商品“搭秤销售”。

    “寄生文学”现象和商品的“搭秤销售”现象,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家的“过时才气”,可以象过期的库存积压商品一样,不用跳楼吐血大减价,通过“搭秤”方式,就可以毫不费劲地向消费者推销出去。自己的东西写不动了,便向续写名著的方向“转进”,无疑是一条作家发挥余光余热的终南捷径。

    算盘打得噼啪作响,能不能如愿以偿,又是另一回事了。

    据报载,迄今为止,《红楼梦》已有续作逾百种。令人遗憾的是,除了高鄂的续作能让大众熟知,其它千奇百怪的续作,相信大多数读者一无所知。《红楼梦》续作,不外是向读者提供一些茶后饭余的谈资笑柄,白白浪费了大量的出版资源,留下一堆堆令人作呕的文字垃圾,读者一无所获。

下一页

      相关新闻: